大正藏 No. 1772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唐 窥基撰
2卷
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题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质杳冥超蹄象而含总。觉体玄眇绝视听而融贯。方智云法縠月察神理而犹迷。假慧仞于丛筠揆灵机而不测。至道圆而粹容显。实际彰而真识净。然后俯提十地疏海目于宝方。下控三乘挺仙仪于垢城。若鸿钟之虚受应物扣以腾声。譬皎魄以澄晖循器清而肆影。故有绍隆报佛即灌顶于甄台。纂业化身先贻神于绀殿。抚根熟而趋座待生机而降迹。斯乃三际受职之宏仪一生补处之灵范者也。今此经者洒群萌之一雨。济众兽之通津。运弱丧之大舟。引炎童之妙轮。虽复探幽晓秘归乎异线之华。然而拯溺符机寔在此筌之叶。所以金光夕烛旗有景于昏徒。芳蘤前雾表无亏于后实。妙祥之俦波萎鹙子之辈云趋。虽则禀训一时实乃津梁千祀。若夫天宫圣境资莫限之因严。觉苑神几叶无强之德履。匪心枢而揽观。岂语极之扬光教府自陈题衡息。赞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者。六事齐修二因兼积。心勤妙境欣趣日观。弥勒梵音此云慈氏。母志悲缠蠢类。子性恤及怀生。宿愿今诚俱以标号。道圆上果迹履下因。祈觉运生假称菩萨。上生即往升兜率。言知足自在光洁神用名天。此由补处天宫端居利他。祈心住观必获瞻奉。经者摄也贯也常也法也。生资教摄永绝樊笼。理藉文贯长离散灭。百灵常轨千叶良规。利物诠真目为经也。
初释经文聊以五门分别。一佛成权实。二慈氏所因。三时分有殊。四往生难易。五问答料简。
第一佛成权实者。权谓随宜接物。实谓究理往真。佛之身说皆有此二。只如法华经为引不定性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显一乘教为实二乘教为权。即涅槃经半满教也。胜鬘经中明决定义云。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唯有一乘无有二乘。即唯说有一乘为权。说有四乘为实。谓大乘独觉声闻及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教既如是。身亦复然。故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彼如来妙体即导师法身体不可见。彼识不能识。其论又云。应化非真佛。彼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以法身为实。二身为权。法华经中执粪器而著垢衣喻权身也。现寿量而无边际显实身也。此以受用为实。化身为权。然此三身有二四句。有报非化谓自受用身。有化非报谓现八相身。有报亦化谓他受用身。多受法乐可言受用。随机而现可言变化。有非报化谓佛法身。复有四句。有报非化谓自受用身。有化非报谓随生类六趣化身。长者居士猿猴鹿马种种之身。有报亦化谓他受用及八相身。前变化身亦此句摄。有非报化谓佛法身。虽此四句说身不同。权实二德总皆摄尽。略有二种。一者法身称实。余二并权。实者诸法体真。权者事相权迹。般若论云。应化非真佛等是。二者法身及自受用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是身之本俱离差别。功德智慧一一无边。不可以色形量而取。都无分限起尽之相。具真实德。修证实成。非应物现。名之为实。他受用身及八相化身随生类所示现。身可令下类皆知见是身之末。俱有差别。功德智慧非并无边。可以色心形量而取。然有分限起尽之相。具相状功德。因利他取起。应物而现。名之为权。故佛地论云。佛身有二。一实身二生身。然此实身各居自土。俱遍法界非方处求。法身本有诸佛共同。凡由妄[雨/復]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由近善友断妄生死。出缠裹时具法身之称。诸功德法所依止。故胜鬘经中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约位因果得名别。故但可说证不可说成。初地以上分亦证得。佛果圆证。自受用身新修所起有情分别事体异故。从凡夫位但有无始无漏种子。由近善友听闻正法。种子渐增为报身本。亦名如来藏。楞伽经云。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前法身藏。此报身藏。发心修行如幽赞说。在地前位唯修种子令渐增长。由此势力令有漏善业生。生当感报相好圆满生于八相。变化土中至初地上便资有漏得十王位。生生常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然未无漏亦未圆明。唯有六七二识无漏。生他受用随类土中。如梵网经说位大小。金刚道后有漏皆灭无漏五蕴一切圆明。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获得无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尽未来际相依相续。然诸菩萨受变易身。有从初地即受变易。如入灭定怖烦恼故。有终乃至七地满心方受变易。如入灭定不怖惑故。其变易身一得不舍觉。其势尽还入定。资乃至金刚转位方尽。由此七地满心之中直往菩萨便生第四静虑广果天中。避五净居不生彼。故资此下地感现身业。乃至十地数数资助将至金刚。遂往色究竟上妙净土中。华严经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生者起也往也住也。十地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瑜伽第四解深密经对法论等皆作是言。超色究竟有妙净土。十地菩萨方生其中。有十相现大宝华王出菩萨坐中而成正觉。金刚心位身犹有量。犹是因位有漏皆是在。至解脱道身遂无边既名果位。无漏圆满。此所修生无漏果身等法。身量智境两如。事理相称皆无分量。不可相求。故名为实。彼二权身各有差别。随宜即现。方处可求。只如他受用身为初地菩萨现。由彼菩萨悟十百门。能见百佛。一佛即是一佛所王三千大千。此理即是百亿化身。一佛化同故言一佛。虽见百佛总一受用。此受用佛坐百叶华。一叶即是百亿化身一佛土也。此一佛土地前所见。为彼所现身称彼土然有二类。一者一四天下所现之身。二者三千界中同一主佛。由彼地前有阶降故。初地所见他受用身称百叶华。不大不小。初地菩萨随侍彼佛。大小相称。然彼地前随生何界身随小大多等佛半。初地以往既证真如。现生无漏功德渐胜。相好转明。故所感身称佛大小。分段变易粗细有殊。功德力资身量必大。于十王位为此洲王。随类化生。惑受不受故。此身量亦复不定。正智证真如后智见彼佛。如十百门一一宣说。若至二地得千法门。见受用身坐千叶华。一一叶中百亿化佛。其佛处坐大小相称。菩萨随侍身量亦尔。如化弟子侍佛大小。故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座。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亦如阿弥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间毫相如五须弥山。法华亦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说是法华经。等皆他受用随大小菩萨所宜便现身量不定。现处亦尔。非唯净土色相有殊。感处便或在西方或在此处。只如妙吉祥所见。乃是他受用身。舍利弗所见即为化身。故华严会舍利弗如盲如聋不闻不见。文殊师利引出会已方始知见。后得所观。即是权身。正智所证即是实身。若第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必往色究竟上大自在天妙净土中。大宝华王坐中而取正觉。此大宝花王量等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十地菩萨坐中大小相称。况此所见他受用佛。彼佛身量无量无边。此处定在色究竟上。如前所引经论等文。然此等土必无二乘女人黄门恶趣等生。设有皆是佛及菩萨之所作化。故无量寿经论言。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佛地论云。设有鹦鹉等庄严道场。皆佛菩萨为令他方菩萨来生喜心所以化作。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魔王名无胜。调达名寂。既无女人。母非实女。佛等所化。如命命等。故是报土亦不相违。有解。是实女人者化。阿弥陀佛有报佛土。螺髻所见。劫尽常在灵山说法是报佛土。然华严云。摩耶夫人腹中三昧见腹含容。无边世界诸大菩萨集会听法。故知报佛有化父母。此亦未爽。观世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万亿劫。当有终极。灭度之后观世音菩萨明相出时。于七宝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佛。国土胜阿弥陀佛国百千万亿。不可为比。国名众宝普集庄严。此佛灭已大势至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佛。不说先住何方后来补处。不同化佛。然于此处补处。无失化处。欲令欣乐心深。所以先有住处。其他受用即以花台为道场坐。下位有父母。上位不见父。且如化身为地前菩萨二乘等现或净或染或小或大。任物所宜。将成佛时先升知足。以彼天处机宜相称厌苦心深生死乐具已知足故。不处余天必在于此。只如释迦弥勒处知足天。菩萨处胎经说。具足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根熟方下成道。三际成道皆有道树金刚座道场降魔等事。其降魔不同。如理趣疏。金刚圣道二障已拂。解脱道中无漏道备。冥真契德证觉利生已故名成佛。今此下生经明成佛事。非法身佛理但可证非有上下生成等义。亦非自受用。彼无处天成佛之相说法利生令生见义。他受用佛不处天宫。不住摩竭提。令地前见故。即是化身上生成佛。虽标化佛影彰余身。自受用身圆成道果。真如妙理障尽圆证。自利果满宿愿须行。当此会中化生。权起他受用佛。应十地所宜变化佛身。随地前所现。虽复此处彰化体。而影显余佛。见者自成机别。现者身亦说殊。非实佛身有其异体。如月出云际圆朗彻空影现水中。水月圆明任器器成万别。月本一同。岂以影有千差遂令月亦有异。真权两体义理必然。真即理源。权随物迹。故知上生成佛备彰化质。欲令随类济生欣修易。故钵经说。弥勒语文殊师利言。如我后身作佛如恒河沙等。文殊师利不能知我举足下足之事。鸯掘摩罗经言。北方有国名曰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文殊师利即彼佛也。文殊既是佛不知弥勒者故知化也。摄大乘等八相成道既是化身。故知上生定非真佛。菩萨有三。一者一生所系。二者最后之身。三者坐于道场。上生则一生所系。下生局得二身。成佛由因故三皆尽。唯化佛有余不见文。以理而推亦应通有。如第七地菩萨。唯此一身即受变易名一生所系。八地以上名最后身。无别分段生死相故。往大自在宫坐莲华座名坐道场。此名成自受用身亦有三菩萨。他受用身理亦如是。观音之身名最后身。其坐道场一生所系。未见诚证。理必定。有说。弥勒菩萨名一生者。住在人中名一生。一大生故。如七生等。据实并中有合有四生。若说天中唯有半生。并中有二生。大智度论说为三生。设在人中除成佛身故有三也。然诸菩萨有五种生。一除灾生。由愿自在为大鱼等济诸饥乏。为大医王救诸疾病。为大善巧善和斗诤。为大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火为水为乘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二随类生。愿自在力于傍生等恶类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除彼失。三大势生。禀性生时寿量形色种姓富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四增上生。受十王界自在化导。随所应示。五最胜生。此生资粮已极。圆满如释迦等。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作诸佛事。今者弥勒住都史多天具后四生。或二三四。若下此洲第五生摄。此即第一佛成权实也。
第二慈性所因者。依正梵本应云梅呾利耶。此翻为慈。古云弥帝疑或云弥勒者皆语讹也。依贤愚经第十六卷云。生波罗奈国劫波利村辅相之家。即上生经云。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生。便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辅相欢喜召相师相之。相师既见转赞其善。因欲立名方问生时之相。父答之言。其母素性不调。怀子以来慈矜苦厄。相师占曰。此即儿志。因为立号名梅呾利耶。若释此名应云梅呾利曳尼。梅呾利尼是女声。母性慈故因名慈氏。父母爱重声誉远闻。王梵摩达心恼生惧恐夺其国。伺其未长方欲降之。内人既知潜报父母。私送舅氏避难习业。舅名波罗利。领五百弟子。异方学道。舅甥师弟聪颖超群。数岁之间学通经典。舅后闻佛出世。遣慈氏等一十六人往至佛所而为四问。一问几相。二问年齿。三问弟子。四问种姓。慈氏问已如来具答。慈氏欢喜。佛因更化余十五人得法眼净。俱从坐起并乞出家。佛言善来。衣严发落。方便更说并成应果。唯有慈氏不预彼流。后从世尊游迦维罗卫国。其大爱道手自缦绩金叠袈裟系想奉持。世尊不受令供养僧。僧中次行无敢取者。到慈氏所寻为取之。身披金叠从佛游化。身紫金色衣贯金彩。表里相称巡行乞食。持钵巷陌。观者无厌。虽皆敬欢无与食者。有穿珠师将还供养。妇来嗔骂言。失穿珠之利。慈氏得珠持还问众人。广说过去供养所生福利佛因无灭。说过去事便说未来慈氏之事。慈氏后作佛。故犹名慈氏。庆喜问佛慈氏名因。佛言。过去此赡部洲有大国王。名达磨流枝。此云法爱。尔时有佛号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问此僧何定致此。佛言入慈定。王倍生欣跃云。此慈定巍巍乃尔。我当习之生生不绝。往法爱王者今慈氏是。从彼发意常号慈氏。久习性成佛称弥勒。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说。佛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一时佛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经行林中。弥勒菩萨金色相好放银光明。黄金校饰如白银山。来至佛所。结发梵志五百人等遥见弥勒。五体投地白佛。请问弥勒光明乃与佛等于何佛所初发道心。佛言。梵志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四无量法教化一切。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闻者必超百亿劫罪成佛无疑。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六十四能多智博达。闻佛彼经即生难诘不能屈伏。便发信心而发愿言。愿持彼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即舍家入山谷长发梵行。满八千岁乞食诵经。时有星现表王淫荒。彗星横流洪水不止。不得乞食七日空住。时林中有五百白菟。有一女菟。母子见仙无食而作是言。仙人为法不食多日。法山将崩法海将竭。我今为法应不惜命。便告诸菟。诸行无常众生爱身未曾为法丧舍身命。今者欲为生类作大桥梁供养法师令法久住。即说颂曰。
若有畜生类 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 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 生处常值佛
信法无疑惑 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无上乐
说此偈已告诸菟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随喜。我从多劫三毒所使为鸟兽形虚受生死。今将为法弃舍身命。时山树神为积香木。菟王母子绕仙七匝白言。大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仙人告曰。汝是畜生。此心难办菟言。我今身供养者为法久住饶益众生。王语其子言。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子闻母告跪白母言。如尊为法欲供养者。我亦愿乐。即投火中。母亦随入。当尔菩萨舍身之时。大地振动天雨诸花持用供养。肉熟之后诸神白仙。菟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赴火。今肉已熟。宜可食之。仙闻神言悲不能对。以所诵经书置树叶而说偈言。
宁当杀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慈悲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当受短命多病身
仙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投火而死。与菟母子并俱时命终。地六种振动。天神之力树有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国土。众生见光寻光来至。见仙与菟俱死火中。得所说偈并佛经。已持还上王。王遗遍宣令。闻皆发大菩提心。佛告梵志。时菟王者今我身是。其菟儿者罗睺罗是。诵经仙人者今弥勒是。五百菟者大迦叶等五百人是。山树神者舍利弗目揵连等二百五十人是。时千国王者今跋陀波罗等千菩萨是。彼国众生得闻法者贤劫佛所得道者是。由是菩萨乃至成佛犹名弥勒。其所说经亦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此说初时。贤愚经说弗沙佛时。乃近代也。欲显生生常习慈行相师立名远符往性。今古合称故名弥勒。若依此。姓名为慈者应云梅呾利曳那。梅呾利那是男声。自性修慈故称男也。婆罗门种姓有众多。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又有云。慈氏本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又王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字理无差。姓成乖角。其弥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爱。因以为名。由是得号。是心行性亦种姓也。如释迦是姓牟尼是号一切义成是名憍答摩是皇。如此立姓之所生圣也。是名第二慈性所因。
第三时分有殊者。劫有多种。如别章说。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尔时释迦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于妙光如来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他人闻已转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即得超越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佛。于过去庄严劫中得成为佛。毗舍佛者即七佛中第三毗舍浮佛。此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得成为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未来星宿劫中当得作佛。贤劫经亦云。过去庄严劫有千佛出现世间。文皆同此。其三千佛复各自类同修胜业。俱时获果。故别类出无垢称经第六卷。云过去轮王名为宝盖。今宝焰如来。轮王千子今贤劫千佛。月盖王子今释迦是。五浊经云。今当贤劫第九住劫已有四佛。人寿四万岁迦诺迦村陀佛出世。人寿三万岁迦诺迦牟尼佛出世。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世。贤劫经云。人寿一千二百岁释迦始生都史。人寿一百岁出世作佛。都史天寿四千岁人间当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不论末法。仍云过千五百年后释迦法尽独觉行化。与诸经不同。人命转促。正法之时人寿不减。像末法中人寿便减至三二十岁。有饥馑疫病刀兵次起。人多死尽国界空疏。仙人相诫人怀其善。子年倍父渐渐长寿至八万四千岁。从增六万岁至增八万。皆有转轮圣王相次而出。八万岁时王名儴佉。弥勒方出。然论释云。劫减佛兴。劫增转轮王出。以此捡。弥勒八万四千劫初减方出。厌生死故人寿百岁慈氏生天。人寿八万四千方始下生成佛。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此而推。劫减时长。劫增时短。慈氏光照四十里。梵志经云。父名梵手母名梵经。子曰德力侍者曰海氏。智慧弟子曰慧光神足弟子曰贤精进。正法八万岁收佛舍利共兴一大塔寺。贤劫经云。从迦诺迦忖陀佛至第九百九十九佛共出一大劫。第一千楼至佛独出一劫后。更十二劫空过无佛。后有一佛名净光补王。寿十小劫即是星宿劫中第一日光佛也。翻名有异体即一佛。过此以后三百劫中空过无佛。楼炭经中明。楼至佛独出一劫。所由广如彼说。金刚力士经云。昔有轮王千子具足。各发胜心共求作佛。父王试子何者先成佛。香水浴筹令千子取。得第一者即最初成。最后得者即最后成。其最后者为余者讥。我等成佛人已化尽。汝何所度。小子悲泣复思惟。世界无边众生无数。诸兄所度何能尽也。愿我作佛度人寿命一等诸兄。岌然地动佛即咸记。由是因缘故后一佛独出一劫。以啼泣故名啼泣佛。和上解云。胡卢支故卢支者此翻云父爱。父小子偏所爱念故为名也。于是诸兄愿作金刚。拥护小弟。依小乘说。菩萨百劫修相好业。释迦买五花以供养定光。定光即燃灯也。遂为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又由释迦弥勒同事弗沙世尊入火光定光恍曜释迦赞叹复超九劫故。先弥勒以得菩提。故经数说。弥勒自言。我宁千阿僧祇劫都史天说法度人。不能昔时舍身少分。以稽留故在后成佛。然释迦佛百劫修相好中九十一劫中第一劫逢毗钵尸佛。第三十劫逢尸弃佛鞞湿婆佛。第九十一劫逢贤劫千佛。有云。住劫中初五劫无佛出世。第六劫有俱留孙佛。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第八劫有迦叶佛。第九劫有释迦。第十劫有弥勒。有云。四佛并第九劫。四已出讫并前即为七佛也。弥勒当贤劫第五佛也。即是第三时分有殊。
第四往生难易者。且如西方天亲净土论无著往生论俱。言报土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又阿弥陀经云。非少善根因缘而得生彼。又言。其中皆是阿鞞跋致诸大菩萨。又观经云。上上品生得无生法忍。须臾之间遍十法界。奉事诸佛即得受记。上品中生经一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经三七日其华始敷了了方闻说法音声。经三小劫住极喜地。中品上生应时即得阿罗汉果。中品中生者经七日华开得须陀洹。迳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过七日已花开。遇二大菩萨说法。迳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经七七日花敷。经十小劫具得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经六劫莲花乃敷。闻二菩萨说法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经十二大劫莲花乃开。闻说法已方发道心。百法明门说初地得。岂阿罗汉胜初地耶。又中品生得阿罗汉。下品始发心。即迂会者胜直往耶。又言得须陀洹等。岂由片时修故遂便得果处处皆说阿罗汉果。若练根者六十劫成。岂由小善遂超生死成利根阿罗汉。又云。作诸观成得生西方。岂举心已诸观便成。若由小善便得果者。便同说假部。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道不可长。观无相等资粮加行便徒施设。又无垢称经云。若诸菩萨行于八法。行无疮疣方生净土。一思于有情恒作善事不希善报。二思代有情受苦所有善根悉回施与。三思于有情其心平等心无挂碍。四思于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五信解未闻经典无碍无谤。六于他利养无嫉妒心于己利养不生憍慢。七调伏自心常省己过不讥他犯。八恒无放逸当寻善法精进修行菩提分法。岂生净土者皆具八法也。又对法第十二卷云。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意在别时。故摄大乘云。譬如一钱而得千钱。意在别时。非唯由发愿即得生。故又云。对治秘密者。一治轻佛。二治轻法。故说我于尔时曾名胜观如来等。与彼法身等无差别。故法华经云。我成佛道以来无量无数劫等皆是。三对懈怠。故作如是言。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四对治小善生喜足。故于一善根或时称赞。为令欢喜勇猛修故。或时毁訾。五治贪行者称赞净土富乐庄严。六治慢行者称赞诸佛或有增胜。七为除悔恼障修善法说如是言。于佛菩萨虽行轻毁。然彼众生亦生天趣。八为除不定性于声闻等下劣意乐说大声闻当得作佛。又说一乘更无第二。又佛毫相如五须弥。岂凡地前能见此相。身量大小可得。初地所见。凡若能见皆为超越。又念弥陀弥勒功德无有差别。现国现身相成胜劣。但以弥勒恶处行化慈悲深故阿弥陀佛净土化物慈悲相浅。又净土多乐欣生者多。厌心不深。念令福少。非奇特故。恶处多苦欣生者少。厌心深重故念福多。甚希奇。故虽知佛力念亦可生。圣教不同屡生心惑。知足天宫同在此界。外道内道大乘小乘所共信许。既是化身决定得生。由此经文四众行六事法。八部闻名叹喜。造诸恶业忏悔归依修十事行。回愿生彼一切皆得。菩萨处胎经第二卷云。弥勒初会九十六亿受我五戒者。次九十四亿受持三归者。后九十二亿一称佛名者。故知微善回向皆是往生成佛。经中说由十一业来生我所。一谓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至我所。乃至第十一或有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恼。以方便力令得和解。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故知不由唯修胜业方始得生。诸教共同必无异说。或有释言。生西方者决定不退。生兜率者或可有退。故不愿生。理亦不然。此经亦言。诸有敬礼弥勒如来。闻名称名暂睹豪光。下至听闻弥勒所说一句法义归依。生彼定不退于无上正觉。无量劫罪皆尽消灭。无量善法运运生长。故见弥勒得生彼所。虽有天女种种侍卫。或佛菩萨所化为。或实天女彼闻能说不退之法。厌欲过患必无退转。佛力所加心生决定。岂由欲界即皆退耶。位至不退处处皆不退。未至不退彼何必不退。且上圣上贤皆修此业。西域记说。西方即有无著天亲师子觉等菩萨。高僧传说。此方亦有弥天释道安庐山慧远慧持等。近亲所见。大唐即有三藏和尚文备神泰法师等。皆修彼业兼有上生灵感。或有身在现相。或有将终现相。或有生后现相。人所共知。具如别传。西方胜处人所乐生。此土秽方谁能愿住。但以经论明证贤圣同修。背苦求乐诚非上士故。无量寿经下卷云。阎浮提一日一夜受持斋戒。胜无量寿国百年修善。以彼佛国无有恶故。又维摩经云。阎浮提修道一日一夜。过诸佛土百千大劫。良以此世界中有十胜事。谓以布施摄贫穷等。厌苦心深有苦可拔。西方净土便无是事。处秽方而修净行。寔圣者之利他。居净域而严净因。非上士之弘济。愿于盲暗世界为作灯明。邪见众中安立正道。但业行残缺愿往西方。万一不生。恐成自误。故当己行应修此业。
第五问答料简者。依上生。下文优波离问云。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等。明知此等皆小乘经。大乘菩萨无是义故。今依上生。初列跋陀波罗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后陈化佛说陀罗尼。佛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复言。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又云。令五百亿天子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明知是等皆大乘经。小乘经中无是事故。由是古德或说。此经为小乘。从阿含离出说。慈氏佛犹是凡夫身故。或说。此经为大乘。说初列菩萨众等。复非阿含中出。有云。依大智度论云。小乘经初唯列声闻。大乘经初备兼菩萨。今上生经初既列声闻菩萨。明知大乘经。下生虽略亦大乘云。大卷成佛经中。三会说法皆有得证声闻独觉发于无上正等觉心。故知并大乘。其优婆离身处小位所解局迹。以己所知辄为此问。岂慈氏位次为彼所知。故定大乘。如金刚般若唯列声闻。岂非大乘。此上生经并弥勒受决及一切智光经等皆晋代安阳译。下生经中大卷有如是我闻者。晋时竺法护所翻。小卷云大智舍利弗无如是我闻者。是晋时罗什所译。古人解云。小卷者阿含中出。大者别坐所说。又解。翻者有异其实一本。今大师云。大者有三分无结集本。其小卷无序分者是略。偈颂即二藏中菩萨藏摄非声闻也。问弥勒释迦谁初发意今者成道前后乃然。答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先四十劫释迦方发心。佛本行经第一卷云。昔有如来号曰善思。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在于我前四十余劫。然后我发无上道心。有佛名示诲幢如来。我于彼国作转轮王名曰罕弓。初发道心。此中皆说后时发心。弥勒发心因弥勒佛。释迦发心因释迦佛。故彼非初。但以舍身苦行修业不同。所以弥勒成道终后。问如贤劫经明超劫事。佛本行经第三卷发心供养品云。昔有佛出世号曰弗沙。彼佛在杂宝窟。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足。七日七夜赞叹彼佛。佛言。是人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见真理。佛言。是人过九十三劫当得作佛。毗婆尸佛言。是人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佛地论亦说。释迦超九劫。因事弗沙翘足而叹。说超九劫即百劫中修相好时。故经多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不说百劫。其九十一劫初有毗婆尸。故多作此说。涅槃等言。雪山菩萨为半颂舍身超十二劫。金光明经萨埵王子投身饲虎超十一劫。摩纳仙人布发掩泥超于八劫。菩萨地言。菩萨修行有超水火及日月劫。无超阿僧祇。彼所言超何时超也。答虽无正文理准应尔。翘足超九百劫中超。余说超者阿僧祇内。不尔何位更得说超。问诸天胜所经说。无边一生菩萨何独知足。答知欲乐之足易可厌成故。菩萨处中劝化易故。上界欣掉既重。恶趣戚行极深。既无佛现。余处不如知足。三际诸佛皆同住故。依智度论。往生品说。兜率天众利根结薄。一生补处常住其中。自下三天结深心乱。自上二天结厚根钝。所以不住。不言他方来者。恐生疑谤。句化生故。不住人中后生作佛。非应机宜欣不深故。问十王果报应为第四禅主。何故一生所系居知足也。五地菩萨定处何天。答据因克果应为第四禅主。符下行化故舍而居知足。五地克果位处知足之天。修行不定处一方。何必要居兜率。一生住此。五地化游亦不爽也。但说菩萨应受十位。非诸菩萨皆定受之。舍位修行随利生故。问何故释迦劫减百岁出世。弥勒劫增出世。答释迦愿于恶劫教化行苦行等。并异弥勒。弥勒愿好时教化。所以不说超劫。又释迦众生遭苦发心。乐即退败。弥勒众生乐即发心。苦即退败。如闻俱胝耳乐妙乐具故。所以不同见。恶时出厌心深故。乐时出者欣心胜故。问何故释迦刹帝利姓。弥勒菩萨婆罗门种。答释迦出自恶时众乐于富贵。弥勒出自好时众生乐于净行。由斯二佛生姓不同。问长阿含经云。毗婆尸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尸弃佛人寿七万岁时出。毗舍浮佛人寿六万岁时出。拘留孙佛人寿四万岁时出。拘那含牟尼佛人寿三万岁时出。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释迦一百岁时出。弥勒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岂前三佛同住劫耶。答五浊经明。贤劫前四佛同出第九住劫。或云。住劫中初五劫无佛。阿含经说佛出世时人寿长短。不说同劫。亦不相违。
如是我闻。
赞曰。今此经中总有三分。初从如是下至合掌住立佛前。说经因起分。次尔时优婆离下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是发请广说。尔后尔时尊者阿难下至礼佛而退。是闻名喜行分。神光炬烛惊集有缘。舌相舒耀总持方演。慈氏应时独悟请记佛前。释迦为益当来因斯记别。故名说经因起分也。婆离见悕记相。复念往昔佛言。所以发言申请。世尊为其广说。故名发请广说分。陈事既周时众获益。将冀流通后代。庆喜问其经名。闻法者积喜于胸怀。爱道者奉言以行学。故名闻名喜行分。初分之中复分为二。一说经通所因。如是我闻等诸经通有故。二说经别所缘。尔时世尊出广长舌下是此经别有故。或初名证信序。委证此经破疑生信故。后名发起序。显发此经起之所由。今随义增各标别称。不尔信起岂不通耶。若依古师通序有六。今依佛地通序有五。一为令生信总显己闻言如是我闻。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三法必有主。欲显主尊法必胜益。故须称佛四说必依处。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化身所居非报土也。五教所被机放光召集根宜闻。故阿难请其四事佛遣致其通。由世尊为断众疑。庆喜又陈别序。俱承佛教并利玄宗。观教释文何容一准。佛地论说。如是之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毗沙门。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定为利乐方便之因。或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二依教诲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典。此中如是远则佛之教诲。近即传法者之教诲也。或告时众。如是当听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如。有说言。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为如是而说。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曾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由此四义故经初置如是我闻。真谛师云。微细律说。阿难升坐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勘集藏传亦作是说。众生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彼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故经初言如是我闻。非此三事。为令先信除此三疑。注法花云。如是者感应之端。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者以名教。出于感应故立言如是。注无量义经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言如是。瑶公云。以离五谤名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经离执有增益谤。第二句如是此经离执无损减谤。第三句如是此经离执亦有亦无相违谤。第四句如是此经离执非有非无愚痴谤。第五句如是此经离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谤。光宅云。如是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如是一部经义。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作呼辙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义。是佛所说故言如是。长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三世诸佛共说不异名如。以同说故称是。由斯可信。以同说故。二就法。诸法实相古今不异故名为如。如如而说故称为是。既称理言不增不减。决定可信故称如是。三就僧。以阿难言望佛本教。所传不异故名为如。求离过非故称为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言。智度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之初基。智为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因信故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故说听二徒师资立。于此信中略为十释。一信者依仁王等经。趣圣道之初因证谛理之鸿渐。故四十心以信为首。将入圣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故七觉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故由斯经首创令信生。二依大毗婆沙论。信者食法味之喜手。学佛法者如大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身。以念为颈。以慧为头。于两肩担集善法。象所饮啖以鼻为手。故学法者最初信生。三学者大商元规法实。故初生信获彼圣财。显扬论云。七圣财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信即一焉。四瑜伽论云。入一切法欲为根本。起希望故作意所生数警觉。故触所集起时对境。故受所引摄领在心。故定为增上心微寂。故慧为最胜择善恶。故解脱为贤固息缠缚。故出离为后边觉道满。故信既为欲依。故最初令起。五成唯识论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浊水能治不信自性浑浊。故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弃。春秋亦谓。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公王也。六俱舍论云。拔众生出生死泥。正法佛手即正宗也。信为众生手序分也。两手相接出淤泥故。七诸论云。信者能越恶道离贱贫因。故入圣已有不坏信。故初令起。以下三解准经为释。八浮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生死河资信以发慧。九见珍财资手以采拾。闻法宝藉信而方得。十游旷野而有手持甲伏以捍群贼。出生死源而有信发慧解而断烦恼。由斯经首如是我闻。为令众生起正信故。以上合有二十六释。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执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假施设我。谓大涅槃乐净常我。除二乘倒强施设故。三世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等名。今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不同前二。即是无我之大我也。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闻乃言我闻。答以四义故但称我闻。一言说易故。若言无我。知此表谁。二顺世间。三除无我怖。言无我者。为谁修学。四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问若尔者。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耶。答有三义。一亦不乖俗。西域方言泛皆称我。宗虽显真说不乖俗。理虽显妙言不乖粗。欲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修文义并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道阿难。三我者亲义。世间共言我见我闻。此将为亲证。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今显亲闻世尊。可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不称字但言我闻。闻即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今废耳别就我总称故名我闻。虽依大乘根识心所境至和合方名为闻。然根五义胜识等故根名闻。若但闻声可唯在耳。既缘名义便在意中。故瑜伽言。闻谓比量。耳名闻者。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故因闻所成总名为闻。若缘名义称之。为闻既在于意。故合名闻废别耳意总称我闻。以耳为门熏习在总。因闻所成总名为闻。故名我闻。庆喜于时虽亦见觉知佛所说然三义。但言我闻欲证深理要先闻故。此界以声为佛事故。希证菩提要闻重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知唯说我闻。据实于时亦见佛说。诸余佛土以光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龙军等言。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慧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乃自意变。故名我闻。故无性云。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若尔云何菩萨能说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故佛亦言。始从成道终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汝亦不闻。亲光等言。佛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故名我闻。世亲说言。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彼此互为增上缘。故由此经说。我所说法如手中叶。未所说法如林中叶。此中二解随彼两文绮互解释。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或分别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一时。
赞曰。第二说教时分也。法王启化。机器咸集。说闻事讫总名一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假立名。论有二解。一道理时。说听之徒虽唯现在五蕴。诸行刹那生灭。即此现法有酬于前引后之义。即以所酬假名过去。所引之义假名未来。并于现在法上假立。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后相生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非一生灭名为一时。二者说听二徒识心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自体。听者心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不相应行蕴法处法界所摄。此中不定约刹那。亦不定约相续。亦不定约四时八时及十二时。亦不定约成道已谢竟年数时节名为一时。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演说。听事讫总名一时。由能说者得陀罗尼说一字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字义一切皆解。或说者少时听者多时。或说者多时听者少时。故不定说一念多劫之时节也。由于一会听者之机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长劫。或促多劫短念。亦不定。故但约说听究竟名一时更无异义。问何不别说四时六时。答昼夜时分诸方不定。经拟诸方流通。所以不得别说。问何不别说成道竟后若干时节。答虽随化相亦可言之。然凡圣所见佛身报化所说浅深成道近远各不同故。经拟凡圣同行。所以不得定说。问处中有净秽。随机定说处。时中凡圣殊。何容不定说。答说处标秽净。秽可定知。说时短长凡圣不可准一。会机宜有利有钝长时短时。如何准定。故处定说而时总言。
佛。
赞曰。第三教主也。佛陀梵音。此略云佛。有慧之主。唐言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为佛。如次不同凡夫二乘菩萨三种故以为名也。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即古所言无明惛睡觉法相理中觉空智有智理智事智真智俗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之差别也。准依梵本。标薄伽梵。即第十号。以此一名总标众德。由此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此以翻译之主意存省略随方生善故称佛名。问此三身中何身所摄。答准所施化即是化身。文殊在中亦通报佛。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推功归本即是法佛。由机不同一处见异亦非定准。弥勒八相之尊说者故成化佛。理通报法义亦无违。今显主尊教。随最胜初标胜主。令生喜故。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赞曰。第四说法处也。梵云室罗筏悉底。言舍卫者音讹略也。此中印土境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真谛法师云。昔有兄弟二人。一名舍婆二名婆提。故彼所翻金刚般若云。在舍婆提城兄弟二人于此习仙后而果遂。城因此号名舍婆提。今新解云。应云丰德城。一具财物。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国丰四德故以名焉。祇树者应云誓多林。祇树者讹也。誓多云胜。此即太子名。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遂以为名。给孤独者是苏达多长者。此云善施。善施仁而且睿。积而能散。拯济贫乏哀恤孤老。时人美其德号给孤独。是钵剌[尸@羊]删特特王旧云婆斯匿。此名胜军。彼王之大臣也。佛在摩揭陀未游舍卫。给孤独长者为儿取妇遂诣王舍城。时有长者将延请佛。敬修供具。善施问其所由。长者具陈请佛。彼闻佛德深心欢喜。佛在鹫山相去数十余里。遥放光照善施。寻光遥见世尊。悲感喜哽如子见父。寻光诣佛。路逢天祠。善施礼拜佛光遂灭。善施惭愧光明还烛。寻明至佛。请佛诣国普化有缘。何独此土。佛时许可。令舍利子先瞻度焉。佛言。出家之人当须寂静。丰德人闹。城中小隘。唯城南五六里余有太子誓多之园地。唯[塽-(爻*爻)+((人/人)*(人/人))]垲泉林蘩郁壁方十里。可设伽蓝。善施请买。太子不许。因戏言曰。布金满地厚敷五寸时即卖之。善施许诺。太子辞以戏言。因陈不与。善施请为断理。时净居天恐人遮之曲从。遂化为断事者。断与善施。善施得之布金而取。时少五百步未满十里。一库金尽。使者来报。善施思惟。当取何金。太子疑其情吝请悔地还金。善施具陈心非悔买。太子知其情邈自发胜心。人之所贵莫过金宝。而彼当能倾库买地以造僧园。我何所乏而无修建。请悔先地。长者不从。太子云。许地取金。未论林树。地随汝主林属我身。共助成功。俱陈供养。佛后游此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树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德。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化身在此。彰报佛而有净土劫尽火烧而我土由来安稳。结集不可具陈。二佛并显净秽之土随标一土。义准有三。事中有二。理亦有三。三身所居各有异故。如理趣疏。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苑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赞曰。第五教所被机也。于中有二。初放光集众。后瞩光众集。问何故此经放光集众。余经不尔。答弥勒上生因深果远。若不警召有缘。有缘无由闻见。又无明昏夜觉照难生。不警群机无由自悟。故放光召集不类余经。集众中有三。初放光。次雨花。后化佛说言。此即初也。于中有六。一明化主世尊。二明时在初夜分。三明处举身。四明神变放光。五明相状金色。六明化境绕祇陀园照须达舍。无垢称经佛告阿难陀。以要言之。诸佛所有威仪进止受用施为皆令所化有情调伏。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如涅槃经云。佛入涅槃二月十五日等佛皆自说。各有所表。故此经文皆有表示。化主可知。二放光时者。涅槃晨朝。法花白日。般若日中。此经初夜。各有所表。释迦牟尼出于五浊。是时有情烦恼已重。其未度者愚痴更多。所以初夜放。要初夜者。无始无明极昏闇故。今佛初夜放大光明。表说深经。欲令于释迦不得度众生令见弥勒得圣智光破重无明故。举者遍也。遍身放光明。涅槃从其面门。法华从白毫出。般若次第遍身皆放。今举身以放光。显佛慈悲普弘济故。显修行者并得度故。遍十方法界悲智皆照故。要放光者。导迷徒故。破处黑闇诸众生故。照愚盲者智眼开故。作金色者。法华白光。涅槃四色。此为金色。表可宝重故。济末代众生第一之珍宝。故绕祇陀园警出家众。照须达舍者。警俗众故。大施主故。欲显闻经惊集二众。二众闻经。于当来世弥勒佛所普得度故。言七匝者。表令出家者现在未来破七随眠故。除身语七诸恶业故。持七支戒故。当超七生得七觉分故。法应如是。
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华。
赞曰。第二明雨华有三。一光形二光处三雨金色莲花。光形如霞云者。表佛法身周遍法界化身随物犹如霞云。荫四生故。说法雨故。慈悲如云。遍舍卫者。释迦牟尼受须达请授弥勒记。此国众生遍有缘故。舍卫丰德表弥勒世出世财皆具足故。雨莲花者。花有五德。一能掩恶。喻灭众罪。二能生果。喻闻此经见弥勒佛获证圣道。三香气远闻。学经见佛英声远振故。四能出水。喻闻经等已出生死海故。五能开敷。喻今后佛敷妙义故。
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
赞曰。第三化佛说言也。有四。一化佛二皆唱三显因四明果。此初二也。化佛者。喻弥勒上生迹非真故。诸佛神变难思议故。皆唱言者。喻百亿释迦同与弥勒等授记故。
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楼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赞曰。此后二也。今于此中有千菩萨者。显未成佛居贤劫位。当弥勒等现居因故。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于此有缘果当成佛故。令诸众生各起希愿得亲近故。如千佛因缘经具陈其事。
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二众集也。于中有三。初四众集。次二众集。后八部集。初中有四。一苾刍众。二苾刍尼众。三近事男众。四近事女众。苾刍众中有四。一耆旧尊宿众。二少欲杜多众。三神通外化众。四智慧内德众。此即初也。梵云阿若多解也。憍陈那婆罗门姓中之一性也。憍陈如讹也。梵萨缚遏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讹略也)太子逾城之后。栖山隐谷己身殉法。父王净饭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此二马胜。二拔提。三摩男呴利。舅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王云。我子舍家修学孤游山野。故命汝曹随知所止。内则叔伯舅氏。外则君而且臣。凡厥动静宜知进止。五人衔命相望营卫。因即勤求欲期出要。每相谓曰。夫修道者苦证果耶。乐证果耶。二舅氏曰。要乐为道。三家族曰。勤苦为道。二三交诤未有以明。太子思惟其理。为伏苦行外道。日食麻麦以资支身。二舅氏曰。太子所行非真失正道矣。道由乐证。今乃勤苦非吾徒也。舍而远遁自思果证。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欲验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证果。三家族曰功垂成矣。今其退乎。六年苦行已一旦损功。遂亦逃舍相从求觅舅氏二人。既相见已往坐论曰。昔见太子出王城就荒谷。去珍服被鹿皮。精勤苦心求无上法。今乃受牧牛女乳糜。败道亏志无能为也。二舅氏曰。君何见之晚乎。此猖獗人也。处深谷受尊位。不能静志遁迹山林。弃轮王之大宝为鄙贱之庸人。何可念哉。言增惨切。太子浴尼连河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号天人师。思察。应度唯郁头蓝子者证非想定堪受妙法。空天报曰。彼命终来经今七日。如来叹惜。斯何不遇重。更观察。有阿蓝迦蓝证无所有处定。可授至理。诸天又报曰。终已五日。如来再叹愍其薄福。又更谛观。谁应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者。堪先诱导。佛从觉树趣鹿野园。威仪寂静神光晃耀。毫含玉彩身莹金色。安祥前进导彼五人。五人遥见互相谓曰。一切义成彼来者是岁月淹久都无果证。心期屡返。故寻我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礼。如来渐近。威神所逼五人忘制各起礼迎侍从如来。如来渐诱示之妙理。为其示相劝修作证。三转法轮。佛问解耶。时憍陈那最初答解。地神唱告净居。诸天亦言。憍陈那先解如是。乃至声遍大千。因以为名名解。憍陈那今与其徒大德耆旧见光晃耀雨花。宣唱从禅定起趣世尊所。旧经或云尊者了本际。或云解无智。皆得。阿若多义。不正得名。又不解憍陈那之姓故也。
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二少欲杜多众也。摩诃大也。迦叶波饮光也。略故云迦叶。此婆罗门姓。饮光仙人种。昔有婆罗门获证仙果。身皮金色饮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种。以姓标名。又迦叶身光饮日月光故以为名。付法藏传云。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处缺坏。有一贫女。游行乞丐得一金珠。见像面坏欲补像面。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请令修造。金师闻福欢喜。为治用补像面。因共立愿。愿我二人常为夫妇。身真金色恒受胜乐常修梵行。从是以来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天人中快乐无极。最后托生第七梵天。时摩竭国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过去修福。聪明多智巨富无量。金银七宝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瓶沙王千倍为胜。瓶沙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其家有。最下之者其价犹直百千两金。有六十箪金粟。一箪有三百四十斛。其家虽富竟无儿息。于其舍边有一树神。夫妇常往祈请祭祠求乞有子。多年无应。嗔忿语曰。今更七日尽心奉事。若复无验必相烧剪。树神愁怖告四天王。四天王告帝释。帝释观阎浮提无堪彼子。即诣梵王所广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观见。一梵天临当命终。即往劝之劝其往生。梵天受教即来托生。满足十月生一男儿。颜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师占曰。此儿宿福必当出家。父母闻之甚怀愁恼。夫妇议曰。当设何方断绝其意。覆自思惟。世所耽著唯有美色。当为娉取端正好女用断其情。至年十五欲为娉妻。语父母言。我心清净不须妇也。父母不听。儿知难免便设权计语父母言。能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取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遍行娉求。诸门铸一金女端正奇特。舆行村落高声唱言。若有女人得见金神礼拜之者。后出嫁时必得好婿身真金色端正殊妙。女闻悉出。唯有一女躯体金色端正殊好。即是往日施金珠女也。以昔胜缘有此妙身。志乐清洁独不肯出。诸女强将共见金神。此女既到金色光明映夺金神。婆罗门见即为娉。得既到夫家夫妇相对。各皆清洁了无异意。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已严涂一房令其同舍安置一床。迦叶语妇。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若眠卧我当经行。后次妇卧垂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叶见已以衣裹手举著床上。妇便惊悟而责之异。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复何缘窃举我手。迦叶答言。有蛇来入恐伤汝手妨废修道。是故举之实无染意。即指蛇示。妇意乃悟。夫妇节操深厌世间。启辞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见已遂便听许。于是夫妇俱共出家来至佛前。佛为说法。即于此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妇于后时亦得阿罗汉。迦叶在世常与如来对座说法。佛灭度后所有法藏悉付迦叶。迦叶后时结集三藏竟至鸡足山。全身不散。后弥勒佛出世之时。从山而出。在大众中作十八变度人无量。然后灭身未来成佛号曰光明。如法华中佛为授记。
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三神通外化众也。梵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今讹略云大目犍连。此婆罗门种。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名名大采菽氏。与舍利子小为亲友。舍利子以才明见贵。尊者以精鉴延誉。才智相比动止必俱。结要终始契同去就相与。厌俗苦求舍家。遂师珊阇耶焉。舍利子遇马胜阿罗汉。闻法悟圣。还为尊者重述闻。而悟法遂证初果。与其徒众一百人俱。亦云二百五十人。俱到佛所。世尊遥见指而告曰。彼来者我弟子中神足第一。既至佛所请入法中。世尊告曰。善来苾刍。净修梵行得离苦际。闻是语时鬓发自落俗裳变缁。戒品清净威仪调顺。经七日结漏尽证阿罗汉果得大神通。后佛在无热恼池。人天咸集唯舍利子不侍从会。佛命没特伽罗往召来集。没特伽罗承命而往。舍利子于时方补护法衣。没特伽罗曰。佛在无热恼池。命我召尔。舍利子曰。且止待我补竟。与子同行。没特伽罗曰。若不速行。欲运神力举尔石室至大会所。舍利子乃解带置地曰。若举此带而得动者。我身或动。时没特伽罗运大神通举带不动。地为之震。因以神足还诣佛所。见舍利子已在会坐。没特伽罗俯而难曰。今乃以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矣。今标其辈云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四智慧内德众也。梵云设利弗呾罗。设利此云春莺亦云鹙鸟。弗呾罗云子。今讹略故云舍利弗。母未怀子前言词讷钝。每共弟摩诃俱絺罗论议。常不如弟。怀子以去辨捷难酬。捔论恒胜。以母多辨号曰春莺。春莺即今百舌鸟也。是彼所生故复称子。亦云鹙子也。尊者大婆罗门种。其父高才博识深鉴精微。凡厥典籍莫不究习。其妻感梦具告夫曰。吾昨宵寐梦感。异人身被铠甲手执金刚。摧破诸山退立一山之下。不知何所表。夫曰。梦甚善。汝当生男。达学贯世摧诸论师破其宗致。唯不如一人为作弟子。果而有娠。母忽聪明高论剧谈。言无屈滞。尊者年始八岁名擅四方。其性淳质其心慈悲。朽坏结缚成就智慧。与没特伽罗子少而为相友。深厌尘俗未有所归。于是与没特伽罗子于珊阇耶外道所正修习焉。乃相谓曰。斯非究竟之理。未能穷苦际也。各求明导。先尝甘露必同其味。时大阿罗汉马胜执持应器入城乞食。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即而问曰。汝师是谁。曰释种太子厌世出家成于正觉。是我师也。舍利子曰。所说何法可得闻乎。曰我初受教未达深义。舍利子曰。愿说所闻。马胜乃随宜演说。舍利弗闻已即证初果。遂与其徒一百人。亦云二百五十人。往诣佛所。世尊遥见指告众曰。我弟子中智慧第一彼来者是。至已顶礼愿从佛法。世尊告曰。善来苾刍。闻是语时戒品具足。过半月后复闻佛为长爪梵志说法闻余论而咸悟。遂证阿罗汉果。后阿难承佛告灭期。展转相语各怀悲感。舍利子深增恋仰。不忍见佛入般涅槃。遂请世尊先入寂灭。世尊告曰。宜知是时。告谢门人亦至本生里。侍者沙弥遍告城邑。未生怨王及彼国人莫不风驰。皆悉云会。舍利子广为说法。闻已而去于后夜分正意系心入灭尽定。起已而寂灭焉。
摩诃婆阇婆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赞曰。第二苾刍尼众也。梵云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云大。钵剌阇云生。钵底云主。即大生主。旧云婆阇婆提。此云大爱道。皆讹谬也。佛母摩诃摩耶夫人此云大术。早为迁寿。生主是佛小母。故称为姨母。为育养世尊因证正觉。佛之所化三乘圣人名曰大生。或大者众义。一切众生皆为佛子。姨为佛母。大生贺赉故言大生主。佛许出家事如律说。梵云苾刍此具五义。一曰怖魔。二云乞士。三云净持戒。四云净命。五云破恶。尼者女声。女有五德名苾刍尼。言比丘尼者音讹略也。与其眷属一千人夜瞩神光俱来佛所。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
赞曰。第三近事男众也。梵云邬婆索迦。邬婆近也。迦事也。索男声也。于男声中以呼之即近事男。旧云伊[卄/補]塞优婆塞。优婆塞云清信男。皆讹谬也。戒德俱圆。皆堪能亲近承事苾刍大阿罗汉。故善施耆尊称为长者。灵光既照亦来佛所。
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赞曰。第四近事女众也。梵云毗舍佉。此云黑鹿。因儿得称名毗舍佉母。邬婆斯迦云近事女。斯女声也。业行清洁皆能亲近苾刍尼众大阿罗汉尼故。鹿子因缘如经广说。
复有菩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赞曰。自下二众也。梵云菩提萨埵。此略云菩萨。菩提觉义。智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悲所度生。依弘誓语故名菩萨。又求三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或萨埵者勇健义。不惮处时求大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又菩提即般若。萨埵谓方便。如是二法能利能乐一切有情故名菩萨。摩诃大也。萨埵如前。今此菩萨位居十地。为简于小故言大萨埵。梵云跋陀婆罗。跋陀者贤义。婆罗者护义。此云贤护菩萨。具大贤德护念众生弘护佛法故名贤护。与其徒十六菩萨俱。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赞曰。梵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文殊师利音讹也。鸯掘摩罗经言。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诸有闻名敬礼归命种种事业菩萨皆能为作吉祥。神用无比名妙吉祥。法王子者久应证觉迹履因位。绍继灌顶佛之太子。由此独标法王子称。亦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此二因缘如经所说。前大智众此大悲众。前今圣众此先圣众。前十地众此绍位众。故名二众。法花论云。跋陀波罗等十六人威仪不定具种种行。故此别标。何故先列声闻后彰菩萨。声闻等类形像同佛。出家威仪常亲近佛。令诸菩萨于声闻众生恭敬。故舍憍慢故。
天龙夜叉干达婆等一切大众睹佛光明皆来集会。
赞曰。第三八部众也。八部者。一天。二龙。三药叉旧云夜叉。四犍达缚旧云乾闼婆。五阿素落旧云阿修罗。六揭路荼旧云迦楼罗。七紧捺路旧云紧那罗。八莫呼路伽旧云摩睺罗伽。药叉者此云勇健或云暴恶。飞行空中食啖生类。亦摄地行诸罗刹婆。罗刹婆者此云可畏。犍达缚者此云寻香行。诸作乐神中有此等辈。由此西方呼诸散乐名犍达缚。不作生业寻食香气作乐乞求。阿素洛者此云非天。阿之言非。素洛云天。提婆之异名也。多行谄诈无彼天行故云非天。揭路荼者妙翅鸟也。翅羽严丽杂色庄挍特异众禽。禽中最大。旧云金翅鸟。一切飞禽皆此所摄。紧捺洛者此云歌神。莫呼洛伽此云大腹田父。虾蟆蟒蛇等类皆此所摄。此中且举彼类之首。其中一一各有无量形容异类。如是等辈一切大众睹佛光明皆来集会。由佛智悲广为引化。有灵之类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润萌牙。冀智药而除众苦。如归慈父若趣医王。但由平等慈非恩沾动植故也。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
赞曰。上明说经通所因。下明说经别所缘。于中有五。一出舌放光。二有多化佛。三化佛说法。四释迦自陈。五弥勒领悟。此即初也。将说深经先出舌者。明授弥勒记济度有缘不妄语也。三十二相中舌广博相。凡时舌相但覆面轮至发等际。若作神通或覆大千。或更无量。智度论说。佛与阿难从舍卫国向婆罗门城。时婆罗门城主信属外道。闻佛欲来即立制限。若与佛食共佛语者。当罚金钱满五百文。后佛来到入城。乞食人皆闭门。佛与阿难空钵而出。见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米*番][米*定]出门弃之。见佛相好空钵而来心念欲施。佛知其意申钵。从乞所弃[米*番][米*定]。老婢净心持表施佛。佛受施已语阿难言。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当时佛边有一婆罗门。闻佛此语即语佛言。汝是净饭王之太子。何故为食而作妄语。时佛出舌遍覆面轮上至发际。而语之言。汝颇见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婆罗门言。若舌覆鼻尚不妄语。何况覆面上至发际。即生信心而白佛言。我今不解少施报多。佛即告言。汝颇曾见希有事不。婆罗门言。我曾行见尼拘陀树。其荫遍覆五百乘车。佛即问言。树种大小。彼即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复语言。谁当信汝。婆罗门言。实尔世尊我眼见之非虚妄也。佛即语言。我见此女净心施佛得大果报。亦如此树因少报多。时婆罗门心开意解。向佛忏悔。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即时举手大声唱言。一切众人甘露门开。如何不出。诸人闻已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请佛供养。即破制限。王与群臣亦归依佛。佛为说法悉获道果。故今出舌显授当记众生修行愿至彼所定得往生。表不妄语故。般若论解。不妄语者云于授记曾不妄语。放千光者表小千界。各有化佛破诸众生愚痴暗故。
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佛。
赞曰。第二有多化佛各有千色者表中千界。各有千化佛。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者表大千界。当来同有百亿弥勒一时生故。
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
赞曰。第三化佛说法于中有二。初总后别。此初也。身别故异口。语等故同音。清净诸大菩萨者。谓第十地因已圆满障亦微细名为清净。或八地已上一切烦恼皆不行故名为清净。或初地已上证性净理能伏诸惑令总不行名为清净。此三解中初解圆得。次解任运相续而得。后解分证。一切无违。甚深者微妙义。不可思议超分别心言说道故。梵云陀罗尼此云总持。念慧二能总含众德以为体性。识达简择明记不妄。能以少略含多广故名为总持。法者教也。说彼法故也。
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门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
赞曰。此下别列也。此四别者。一喜有。二解空。三于因无碍性。四于果大解脱。解脱即无相。或第三谓四无碍解。外化辨才。第四谓诸福慧内德解脱。或八地任运得初二。九地得第三。十地得第四。或四总持。一法。二义。三能得菩萨无生法忍。四诸明咒。如次配之。教法名有。所诠义名空。无生法忍名无碍性。得此忍已于一切法无碍达故诸咒名为大解脱。无相能解脱障缚不可分别名无相故。如幽赞中略已显示。
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
赞曰。第四释迦自陈。欲明所记不虚故今化佛同说。如说法花。能寂自陈犹恐他惑。多宝塔涌为证方明。今亦如是。非但我言。化佛同唱。欲令弥勒深悟解。故佛以法义二持广宣教理。故以一音演其百亿。以略含广名总持也。
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亿陀罗尼门。
赞曰。第五弥勒领悟也。于中有二。一明领悟二明请记。此初也。因行久圆果今示证。微假资习多有所成。释迦一音才宣。百亿弥勒领悟万倍解生。由此应时即得百万亿也。
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赞曰。此明请记。坐中证悟遂起整衣。申虔敬之仪。展请记之轨。从坐起者。表有所得从生死起。言衣服者。表四仪圆备七支无缺戒德满故。叉手合掌者。表心与境冥理与神会空智有智照冥真俗智德圆也。住立佛前者。表结使俱已断德圆备。或住而不动。表证三昧心不动摇定德成也。或示将有往生相故。所以起立。此意总显已出生死三学久成唯希为记当生当觉。唯此轨仪唯有身业。事不虚设。故各有表。威仪进止皆法轮故。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上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
大慈恩寺基撰
尔时优婆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
赞曰。上明说经因起分。下明发请广说分。一生补处受记非轻。示相劝生严因寔重。若不因请而说。补处之相未尊。若无请而自谈。欣当生心不重。故放光集众普召有缘。假请谈经令兴重业。于中有二。初辨外果后辨内果。辨外果中复分为三。初波离启请。次世尊广答。后佛告优婆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下结劝生彼。请中有二。初明请轨后明陈请。此即初也。梵言优婆离此云近执。佛为太子。彼为佛大臣亲近太子。执事之臣。古人云佛之家人。非也。今云优波离讹也。亦从座起者。既见弥勒位立。优波离垂斯启请。是故称。亦表闻弥勒之事当证菩提故。从座起头面作礼者。屈己首尊礼佛卑足。一心顶戴虔恭深故。憍慢久除为显成佛尊贵因故。无见顶相之妙业故也。
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
赞曰。下明陈请。于中有二。初举昔生今问。后显今征后问。此初也。前言世尊呼佛。又言世尊谈佛。谈佛往昔说弥勒故。世出世尊略言世尊。即是第十薄伽梵号。梵云毗奈耶此云调伏。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灭除诸烦恼故。即是广律本也。古云毗尼或云毗泥皆讹也。近执明究律藏颇亦谙经。受记多在律中。因斯起问。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弥勒字也。名弥勒字阿逸多。往昔佛在耆山说。次我后当成佛者名曰弥勒。时有菩萨名曰慈氏。从座而起白言世尊愿我未来作彼弥勒。佛言可尔。故今腾昔而生后问。
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
赞曰。显今征后问也。文有其二。初举今征后生之处所。后举今征后生处净秽。此初征也。波离下器情局小乘。以己所知辄揣尊极。小宗说于菩萨三劫犹是凡夫树下三十四心方成圣者。欲恚害觉时亦未已故言凡夫。未断诸漏。漏有三种。如法华赞。生何处者。三界何界五趣何趣四生何生九有何有。观因验果未遣心疑。唯愿法王指陈生域。
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赞曰。征净秽也。从缁落饰形貌出家。常现威仪不修禅定。受姨母之妙服。欲贪未遣。瞩毫光而不识。尚有无知。佛记果圆理深难测。命终生处净秽何方。但以菩萨不起灭定而现威仪。将继法王。遂取金叠让。推光位等问豪光。波离不知乍谓。无定情粗睹相真疑有惑。禅定有九。烦恼有十。如余处说。然且成佛之先必在睹史一生补处大小共同。波离挟己下心辄量上位。示有不知以发今请。
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供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赞曰。下佛广答有二。初敕听许说。后依问具申。此初也。谛者审谛。听音察理。贵在审情。恐听不明。重令谛听。极妙作意名善思念。如来者第一号也。涅槃经云。如过去佛所行妙行三十七品十一空等来至涅槃故云如来。应者第二号也。应已害烦恼贼故。应不复受分段生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正遍知者第三号也。正知遍知名正遍知。非邪小知。正满知故。具二种智知空有故。上来三号如次断德恩德智德。阿耨等者。阿之言无。耨多罗云上。三言正。藐言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诸法莫先名无上。理事遍知名正等。离妄真照名正觉。或智断圆名无上觉。简异生邪智名正觉。简小乘分智名等觉。简菩萨缺智复名正觉。下一觉字贯通上文。弥勒当圆证此独得全名。记者识也验也。佛自称三德。今为汝等验识分别慈氏菩萨当来成佛之事。
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赞曰。下依问具申有二。初答生处。后答净秽。此即初也。从今十二年后者示受记。已求超生死十二缘。故生兜率天而为补处。
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
赞曰。下答净秽有二。初正答净秽。后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下结此所因叹处胜妙。初中有三。初五百亿天子造外众宝宫。次一大神造法堂内院。后五大神于此二宫种种严饰。夫诸天福力果出自然。况补处之宫岂更须他造。欲显福异余天果从他作诸天敬重发愿严因。又诸天资具凡业所生。知足宫园必由胜行。外陈他作内表修因。譬人王之内苑似天帝之喜园。不说自然之报唯陈他造之果。皆是菩萨未上生前。预知欲生发愿先作。初中有三。一诸天植因发愿。二时诸天子作是愿已下明天愿果。三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下龙王守护。初复有三。初明植因。次我今持是等下正明发愿。后如是诸天子等下明行愿皆同。初中复二。初明所因。后明植因。此即初也。修愿行之所因者。一为修檀度。初业之妙行故。二为供养菩萨故。菩萨尽此一生必定成佛福田既大。故应植因。因者檀度。缘者愿助现傍资者。天之福力由现。天福傍资因缘二种力。故变成天宫因缘之果。冀在良田天之福资变成宫殿。五百亿者。由信精进念定慧五根为胜因缘内证法苑乐外感五百亿天为造宫殿。修余万行资此五根。故以百亿为称。或是菩萨化预庄严。准报土中所有严饰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故。此所说五根为因。
各各脱身旃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
赞曰。此明植因。旃檀者檀香也。色通赤白。摩尼者如意珠。即诸天所著。如赤白檀香色。如意神珠乃天顶上所戴宝冠神珠。施者表当果生所求皆得故。种智圆明得如意故。脱宝冠者顺尊敬故。受记为佛得最尊故。诸天并脱。故言各各。长跪者双膝著地直身而住敬相周故。表修定慧恒无间故。合掌者虔恭貌。表心冥境证智合理故。上明修行身业因。下发愿者语业因能起。二者意业因三轮备故。
我今持是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
赞曰。第二明发愿。此起愿因。慈氏广以智悲运苍生。而居彼岸情怀广大。居因位而号众生。摩诃萨埵云大有情。以义解之名大心众生。
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
赞曰。正明发愿。此人者慈氏。当在人中未生天趣预兴此愿。故言此人于未来世当成正觉。我于彼土佛成正觉时。可为庄严殊胜国界得预彼会受记别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供具者四事什物供养之具。变宝冠而为供具者。显转凡而修成圣德。此但说冠略无宝珠。所愿同故。或宝谓如意珠。冠谓天冠。合而论故。若不尔者。何故行因冠珠两舍。及其发愿独有天冠。故应后释不违正理。
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
赞曰。第三行愿皆同上。虽总说诸天已讫。结集之家恐生疑惑施说。诸天愿唯一发。今显行该一切愿亦普同三业修因相皆等故。
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
赞曰。上明植因发愿。自下第二明天愿果。于中有二。初明十重严饰。后时乐音中下重显前严。十重饰者。一宫二园三宝四光五华六树七色八金九天女十音乐。此初也。既有十地菩萨围绕。亦有凡夫十善往生。复是菩萨十力增上之所显现。宫有十重。故下经云。菩萨福力十善报应。宫谓法苑。初地真智得空寂。金初创得。故内修五根。所以感宫等皆言五百。
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
赞曰。此有二严。二地持戒生长善法。守护六根感园围绕。三地证得。闻思修慧照了大乘教理行果。起智光明故感园宝色。成此各七者。二地持戒七支备故。三地能照三乘教理行果七故。又具忍辱七种观故。一安受苦忍。二谛察法忍。余五并是耐怨害。忍谓亲善想准法想无常想有苦想摄受想。如幽赞上卷说。
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
赞曰。此有二严。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慧焰增故。百行助成感百亿光。五地作四谛观出生死泥智花敷故。内解五明外感五五百亿华。
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
赞曰。此有二严。六地作十二因缘观。厌生死苦树。感七宝树故。思慧风动树观缘起故。七宝树者七十七智观所引。故七地纯作真无相观。证法性色感妙色故。
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
赞曰。此有二严。八地相土皆得自在故能现起阎浮金光。此于诸金最为第一。近阎浮树水下而有色蔽诸光。故偏举此。九地成熟四无碍解。化利众生出生善根感宝女故。
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
赞曰。此第十严女执诸宝及众璎珞。此宝璎珞出妙音乐。第十地中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神通感宝璎珞贵庄严故。云雨说法感乐音故。此上十严皆由内具彼德外招彼果。十善业道十力智等随应释相。
时音乐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
赞曰。重显前严有四。一广第十乐音说法。二广第六七宝行树。三广第四破暗光明。四广第二垣墙高厚。此初广乐音也。不退有五。一未信者信。信不退故。二未定者定。位不退故。三未得者得。证不退故。四未修者修。行不退故。五已断者不生烦恼。断不退故。此乃三乘通不退地法轮之行。法轮能诠。行是所诠。正法轮者。唯所诠行。摧灭移转行周圆。故行即法轮。今言法轮之行。故知教名法轮。说彼五位所修行也。以彼听众具三乘故法轮有五。一自性。二眷属。三因。四境。五果。如章中说。今明行者。即摄初三或摄一切。
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颇梨色中。
赞曰。第二广树。颇梨色者。谓红赤色此为根本。一切宝色为此所含皆入此色。显所化众生究竟位皆归一乘。
是诸光明右旋宛转流出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赞曰。第三广破暗光明。右旋宛转表菩萨行一切不离智慧光明及慧所引拔苦与乐大慈悲法。大慈以无嗔为性。大慈以无嗔无痴为性。此各有三。一有情缘缘假有情。二法缘不见有情但唯有法。三无缘法相亦无唯有真理。或有情缘缘有情起。法缘缘十二分教起。无缘缘真如起。无所缘故。弥勒慈尊导万物故演慈悲之法。
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赞曰。第四广垣。垣谓围墉。高六十二由旬者。显生彼者逾破六十二见故。厚十四由旬者。御摧十四不可记事故。此四严中初二进行皆归一乘。发心证果有差别故。次一破嗔痴济有情类。后一永断外道邪见。
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
赞曰。造宫之中下第三段龙王守护有三。一明守护。二雨宝树。三次树说法。此初也。法王教化天神警卫。恐致外侵龙王守护。五百亿者。显内具五力四魔不能屈伏。外有龙王非人不能逼害。内持五戒诸恶不侵。外感龙围横灾自灭。
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
赞曰。明雨宝树。因五力起七财故。感龙王雨树严饰。七圣财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
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掁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赞曰。明树说法。风喻大悲。任运所击真俗智树棠触谈演如是等法。所谓一切有漏逼迫自性皆苦所执。法体都无名空。有为起尽迁流生灭无总自体。一常实我。由此能令诸修行者越到彼岸名波罗蜜。
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
赞曰。明外果中次下第二明大神为造法堂。慈氏内院也。以堂为主名造法堂。据实而言。具造内院。至下当悉。于中有三。一发愿。第二既发愿下所愿果遂。第三尔时十方无量诸天下诸天睹胜发愿往生。初中有二。一明仪轨二明发愿。此初也。普凭威力遍礼十方。欲解广大发弘誓愿。虽知凡圣同感内院方成菩萨。力增多由圣现。一大神者。表无漏智能起妙土。佛地经云。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如如意珠有神用。故亦是凡夫发菩提心加行智感。
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
赞曰。正明发愿。宣妙义舍名善法堂。表亲尊重。珠从额出。内院宫字如下自陈。法堂尊胜故标愿首。
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百亿宝珠琉璃玻璃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映彻。
赞曰。下明愿遂。于中有五。一明作宫。第二时诸园中下作园。第三亦有七宝大师子座下作座。第四时宫四角有四宝柱下作柱。第五如是天宫有百万亿无量宝色下天宫天女宝色皆同。作宫中有八。一明作宫。二栏楯。三天子女。四手生花。五光明。六乐器。七起舞。八说法。作宫殿中有二。初出珠后作宫。此初也。琉璃碧色。颇梨红色。一切众色皆具足者。额上之珠举碧红为首。自余众色一切皆足。或此二宝一切色类皆悉具足。紫谓紫色。绀者说文云。帛深青而阳赤色含绀也。青而含赤色。今此绀者与彼稍异。如紫青色。如意神珠表里映彻。
此摩尼殊回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赞曰。此作宫也。四十九重者。持戒坚牢宫遂重密。
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
赞曰。自下第二作栏楯。第三化生天子天女。第四手生莲花。第五有无量光明。第六光有乐器不须击鼓而自然响。第七乐声既动女起舞歌。第八歌舞不作生死之戏皆演十善行四弘之誓愿。四弘愿者。一未离苦愿离。二未得乐愿得。三未发菩提心断恶修善者愿早发心断恶修善。四未成佛者愿早成佛。亦云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诸天闻已发大乘心。此由圣行八圣道支八解脱乐。凡持八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香鬘涂身歌舞作倡。不腾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如其次第之所感得。圣凡众行助正智等之所集成。如慧为先安布间饰。故能致此。不尔何缘有斯胜处。
时诸垣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绕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华。水出华中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波罗蜜。
赞曰。第二大段愿遂中一大神作园。于中有二。初列七事严。后结生彼得。初中有七。一八色渠八色渠者。青黄赤白红紫碧绿。二宝珠合成。三八味水即前八色皆悉具足。八味者八功德水可爱味故。八德水者。一清二轻三冷四濡五香六美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四水涌绕梁门外生华。八色之水从花而出。水色交映如宝花流。五花出天女二十四者。持七支戒防三世恶别三心受。故所感果有二十四。六手出宝器甘露满中。表得法味故满甘露。七此诸天女左佩璎珞右负乐器。从八色水而出。如瑞云住空。口赞菩萨诸波罗蜜。持七支戒身三语四。反修七圣财兼行七觉分。除七随眠之所招感。此等天女或非实女。并佛菩萨所共化成。庄严道场。或是女人宿持净戒精进无犯之所感现。不可凡心之所测度。
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
赞曰。结生彼得。
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
赞曰。第三大段明愿遂中大神作座。于中有十。此文有二。一座量高广清净法界内含四德。化身之座高四由旬。二金宝庄严。三业智行所严饰故。言七宝者。三文不同。无量寿经云。金银琉璃颇梨珊瑚马脑车渠。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车渠明月珠摩尼珠佛地论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牟娑珞扬婆(当车渠也)六遏湿摩扬婆(当马脑也)七赤真珠。虽有帝青大青石藏杵藏。非常所重故多不说。三文随方爱乐差别。不可释其不同所以。
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华庄严宝帐。
赞曰。三生四花。慈悲喜舍内四无量外感花故四。百宝饰十善业道自作教他赞叹庆喜。少分多分全分少时多时尽喜行。故一一有十名为百行。内修百行外百宝成。所以上下多说百数。五放光明。智破暗故。六杂花庄严。众行助故。
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百千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
赞曰。七内修四辨外有大梵悬宝铃天人敬重。八内修总持外有小梵为网。九天子天女持花布座。十宝女执白拂侍立帐内。皆由凡除十恶修善戒。菩萨亦持十无尽戒之所招感。
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交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赞曰。第四大段愿遂中大神造柱。于中有四。一于宫四角各有一柱。二宝柱各有宝珠楼阁梵摩尼者。谓净摩尼或大梵王如意珠也。此柱皆以梵如意珠而为交络。三阁间天女手执乐器。四乐音演法内修四念住心住不动。外感四柱种种庄严。
如是天宫有百亿万无量宝色一一诸女亦同宝色。
赞曰。第五大段愿遂中天宫天女宝色皆同。欲显内院种种庄严。欲令有情同入佛慧故。
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生兜率天宫。
赞曰。大神造堂中大段第三诸天睹胜发愿往生。弥勒生已方皆发愿。亦有未生而发愿者。
时兜率天有五大神。
赞曰。自下第三大段明五大神于外内宫种种严饰。于中有二。初标后显。此标也。由菩萨等内修五蕴妙用莫方。外感五神威力无比。五蕴者。一戒蕴。二定蕴。三慧蕴。缘有为慧。四解脱蕴。胜解数也。五解脱知见。蕴缘无为慧。
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
赞曰。内持戒得尊高。如宝幢高显故。戒七支雨七宝。由持戒故各称人心。感得乐音适众生意。
第二大神名曰华德身雨众华弥覆宫墙化成华盖一一盖华百千幢幡以为导引。
赞曰。内修定蕴外感大神名曰花德。定水澄清出妙花故。起四无量垂覆四生。故雨众华化成花盖。无量众行助严禅定。感百千幡以为导引。
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栴檀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
赞曰。内具慧蕴说法利物破无明臭。外感大神名曰香音。智慧可重如海此岸香。海此岸香六铢价直娑婆世界。绕宫七匝除七漏故。七漏者。谓见漏念漏爱漏思惟漏根漏恶漏亲近漏。
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音者。
赞曰。内严解脱蕴。外感大神名曰喜乐。离邪解忧苦得胜解喜乐。心既决定修行能成。故雨如意珠也。心常决定住于真如。外感神珠住在幢幡之上。既说三归又说五戒及诸善法。饶益者利乐义。劝者赞勉义。助者资益济苦义。音谓音声。者谓行者。此意总显神珠演说三归五戒利乐劝勉发求大菩提声之行者。
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华一一华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
赞曰。内修解脱智见蕴。外感大神名曰正音声。智顺正理。如正音声故。出众水者。智水润渡正觉牙故。五百亿花严众德故。二十五玉女者。利益出生二十五有诸善根故。此诸玉女出诸声者。二十五有一切众生皆归念故。出世间声美妙可爱故。胜天魔后所有音乐。或五大神凡持五戒之所感得。亦是五通之所招集。神通他心宿命天眼天耳如次之所感现。
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
赞曰。答净秽中。上来第一答处净秽。下结所因叹处胜妙。于中有二。一结因二叹胜。此结因也。十不善业得果有四。一异熟。二等流。三增上。四士用。十善业道能得五果加离系果。无漏得四除异熟果。有漏有四除离系果。二种相资故得五果。下明内身即异熟果。又云于一时间成熟五百亿天子得不退地。即离系果。长寿相等名等流果。此等外果有二。一增上二士用。如瑜伽论第五十九六十及对法论第八广说十恶业道所有果相。翻彼即是十善道果。此中总说十善道果不别显示。然诸善法十善摄尽。业道据重十善通轻。故此据总摄一切尽。随义应知。
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今为汝等略而解说。
赞曰。此叹胜也。一小劫者日月岁数劫也。三劫行因果应无量。况佛示现境界难思。凡善因果亦广大。故一小劫说亦难尽。即是圣凡之因所招外内二果下上两品所招集故。今为小器略而解说。广则无边。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
赞曰。明外果中自下第三结劝生彼。于中有三。一示生彼人。二教生彼行。三结成正观。此示生彼人也。略有三人。一者菩萨行法不厌生死受生死苦行利乐故乐生天者。詑脱所依修妙行故于一切生受尊贵。故处劣。自体行不圆故生天得见弥勒佛。故不同二乘厌生死苦恐天放逸不乐生也。二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乐修胜行求大菩提。于弥勒所开大法故。不乐大乘希小果者随受生处欣涅槃故。三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愿于恶界为作善利。苦有情所希行救济不愿净土。作余佛弟子彼无苦有情可行济度无苦可厌。欣心不深故。又释迦末法持戒犯戒有戒无戒释迦皆嘱弥勒度之。自揣解行难生净土。可为弥勒作弟子者。于上所说天宫处所应作是观。其观者何。
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乐。
赞曰。二教生彼行也。此修五因。一持五戒。二持八戒。三持具足戒。即是出家五众所受皆名具戒。四身心精进不求断结。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退故。不求断结者。非作精进六行断结。断结便生上二界。故五修十善法。今此且论凡夫散心。五粗因行感内外院。增上果业未是巨细分别。解释生彼业因。广劝生中方具教示。虽修此因要须一一思惟。彼天上妙快乐回愿生。故前行非观观为首。故思惟彼故名之为观。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赞曰。结成正观。去佛时遥病重行阙。受佛付嘱欣当佛度末代津梁。真为正观。业浅识微智量疏拙。欣生报土。越分所望不称病行名为邪观。
尔时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极妙乐事。
赞曰。上明外果下明内果。于中有三。初启请。次广答。后佛灭度后劝生于彼。启请有三。一请仪二叹胜三正请。此中具二。作礼以上请仪。白佛以下叹胜。
今此大士何时于阎浮提没生于彼天。
赞曰。正请也。有二问。一问此没二问生彼。
佛告优波离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
赞曰。下广答有四。第一答此没。第二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下答生彼天。第三阎浮提岁数下乘言便故说下生时节明住彼天之寿量也。第四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下总结。初中有七。此文有三。一命终年月却后十二年者。表闻授记得度生死十二缘起。二月者。涅槃经第三十云。二月名春阳。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栽花果敷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是时众生多生常想。为破此常说一切法悉是无常。唯说如来常住无变。于六时中孟冬枯悴众不爱乐。阳春和液人所贪爱。为破众生世间乐故演说。常乐我净亦尔。言二月者喻二种法身。谓自性身及智法身。冬不乐者喻于智者不乐如来无常入于涅槃。二月乐者喻于智者乐于如来常乐我净。种植者喻闻法欢喜发菩提心种诸善根。河者喻于十方诸大菩萨来诣我所咨受如是大涅槃典。百兽孚乳者喻我弟子生诸善根。花喻七觉。果喻四果。以是义故二月涅槃。师子孔言。初生出家成道转妙法轮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独十五日。善男子如十五日月无亏盈。诸佛亦尔。入大涅槃无有亏盈。故以十五日入涅槃。如十五日月盛满时有十一事。一破暗。二令见道非道。三令见邪正。四除郁蒸得清凉。五能破坏萤火高心。六息一切贼盗之想。七除众生畏恶兽心。八能开敷优钵罗花九含莲花。十发行人进路之心。十一令诸众生乐受五欲多获快乐。如来满月亦复如是。一破无明暗。二演说正道邪道。三开示生死邪险涅槃平生。四令人远离贪嗔痴热。五破坏外道光明。六破坏烦恼结贼。七除灭畏五盖心。八开敷众生种善根心。九覆盖众生五欲之心。十发起众生进修趣向大涅槃行。十一令诸众生乐修解脱。故十五日入涅槃义理既同。故涅槃之时与佛无异。上明岁月。二者涅槃处。处即于本国本村。父名波婆利。本生之处。释迦佛于迦维罗卫国生。于俱尸那国入灭。表此化缘毕余方教化。处胎经第二说。我身今灭不复更生于阎浮提。于十方面三十二说诸佛刹。中遍施佛事。此缘尽故彼不尽故。慈氏本生处入灭者。此缘未尽。表于此灭后于此生行利他故。三者入灭形相结跏趺坐如入灭定。释迦北首右胁枕手而入灭者。四威仪中卧为极故。表释迦佛化缘尽故。欲卧必坐。显弥勒佛利乐未终当得果时事方终故。二相不同。表极未极有差别故。如入灭定者。似入涅槃实未圆灭。方上生故。
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兜率陀天。
赞曰。第四终后生相。身紫金色者。表利当生最第一故。如百千日者。能破众生痴爱想故。
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
赞曰。第五舍利之形也。舍利者[米*舀]壳也。驮都者体也。佛体大小如[米*舀]谷量故以为名。释迦如来碎分舍利表分身十方处处导利。弥勒舍利全身且在兜率行一佛化故。不动摇者。表佛法身本无生灭动作事故。
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
赞曰。第六圆光神异。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昧者讹也。大乘之中妙定及慧字之与义二俱炳然。炳然者焕烂之异名也。此意即显圆光之中有定与慧字义焕烂溢目显然瞩其文而义显。故义称现。不尔如何光能现义显。虽入灭禅定智慧由来明焕。
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
赞曰。第七天人供养。身虽入灭舍利犹在。
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坐忽然化生。
赞曰。自下第二答生彼天。于中有六。一生处。二生相。三身量庄严。四异圣神变。五相好光明。六说法利益。此即初也。七宝台者。七财饰故即法堂也。师子座者。于彼台中法王位极得无畏故。忽然化生者。四生中最胜故。自余诸天于父膝上忽然化生。弥勒乃于师子座生。凡圣异故。欲显菩萨离欲生故。
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
赞曰。第二生相莲华上者。于师子座上更有莲花。一切佛座净土等中皆坐莲花。表出生死之淤泥秀二乘之浊水故。结跏趺坐者。如盘龙居。以左押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既将说法显作吉祥。身色如金表可宝重。
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绀琉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
赞曰。第三身量庄严。长十六由旬者。德高无比能越六道超十地故。相好之义如下当说。寿量随天示同俗故量越天众真德高故。肉髻上发绀青琉璃之色释迦毗楞迦摩尼者。谓能种种现如意珠及甄叔迦宝以严天冠。甄叔迦宝状如延圭似赤琉璃。
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
赞曰。第四异圣神变。意显心首。常共诸佛十方菩萨为伴侣故。十八变者。一振动。二炽然。三流布。四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身。十同类往趣。十一隐。十二显。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十八放大光明。如瑜伽论三十七说。
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中亦有五百亿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
赞曰。第五相好光明。眉间毫相第三十一相也。诸佛毫相皆眉间者。极端严故。面为尊。上间表两中显佛恒时贵处中道。毫相若舒便长无量。卷如秋月。圆皎鲜光。白类雪珂。晖焕众景。白为色本。表作情。依时有卷舒。显随缘现。流众光者。显演三乘相中最胜。所以偏说下圣无有。由此独陈。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现云何如来三十二相。善现世尊足下有平满相。妙善安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怛然无不等触。是为第一。世尊足下千辐轮文辋毂众相无不圆满。是为第二。世尊手足皆悉柔软如睹罗绵。胜过一切。是为第三。世尊手足一一指间犹如雁王咸有鞔网。金色交络文同绮画。是为第四。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长甚可爱乐。是为第五。世尊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胜余有情。是为第六。世尊足趺修高宛满柔软妙好与跟相称。是为第七。世尊双腨渐次纤圆。如翳泥耶仙鹿王腨。是为第八。世尊双臂修直佣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为第九。世尊阴相势峰藏密。其犹龙马亦如象王。是为第十。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润绀青右旋宛转。是为第十一。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皆可爱乐。是第十二。世尊身皮细薄润滑。尘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晃曜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见。是第十四。世尊两足二手掌中头及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世尊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世尊髆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世尊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世尊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世尊体相纵广量等周匝圆满。如诺瞿陀。是第二十。世尊颔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第二十一。世尊常光面各一寻。是第二十二。世尊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世尊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脉直。故能引身中诸支节脉。所有上味风热淡病不能为杂。由彼不杂脉离沉浮延缩坏损拥曲等过。能正吞咽津液通流。故身心适常得上味。是二十五。世尊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世尊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洪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是二十七。世尊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是二十八。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分明。是二十九。世尊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是第三十。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都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是三十一。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善现是名三十二大士相。善现云何如来应正等觉八十随好。善现世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花赤铜。是为第一。世尊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会不现。是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是为第四。世尊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世尊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世尊行步直进庠序如龙象王。是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如牛王。是为第九。世尊行步进止仪雅犹如鹅王。是为第十。世尊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第十一。世尊支节渐次佣圆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节交结无隙犹如龙盘。是第十三。世尊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是第十四。世尊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著。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著。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动圆满无坏。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是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是二十二。世尊脐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是二十三。世尊脐厚不窊不凸周臣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黡点疣赘等过。是二十五。世尊手掌充满柔软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文深长明直润泽不断。是二十七。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上下相称。是二十八。世尊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是第三十。世尊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是三十一。世尊音韵美妙具足如深谷响。是三十二。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是三十三。世尊诸齿方整鲜白。是三十四。世尊诸牙圆白光洁渐次锋利。是三十五。世尊眼精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修广譬如青莲花叶。甚可爱乐。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双眉长而不曲。致而细软。是三十九。世尊双眉绮靡顺次绀琉璃色。是第四十。世尊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是四十一。世尊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两耳绮丽齐平离众过失。是四十三。世尊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是四十四。世尊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半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是四十六。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稠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是四十八。世尊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是四十九。世尊首发坚固不断永无[禾*愛]落。是第五十。世尊首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坚固充实逾那罗延。是五十二。世尊身体长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诸窍清净圆好。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众所乐观尝无厌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是五十七。世尊颜貌舒泰光显。含笑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青赤等过。是五十九。世尊身支清净无垢常无臭秽。是第六十。世尊所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圆妙好。如末达那亦犹天盖。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绀青光净如孔雀项。红晖绮饰色类赤铜。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是六十五。世尊顶相无能见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约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卫。身无倾动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是第七十。世尊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随诸有情类言音音乐而为说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是七十五。世尊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是七十七。世尊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世尊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画。色类朱丹。是第八十。善现是名八十随好。善现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如是诸相好。故身光任运能照三千大千世界无不遍满。若作意时即能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怜愍诸有情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若纵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现。诸有情类便不能知昼夜半月月时岁数。所作事业有不得成。佛声任运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时即能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利乐诸有情故声随众量不减不增。善现如是功德胜利我先菩萨位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已能成办。故今相好圆满庄严。一切有情见者欢喜皆获殊胜利益安乐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为甚奇希有之法。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发心二长时三无间四殷重五无余之所感得。如瑜伽论三十七说。故一一相有五百亿光。八十随好中由行八万四千教行。逗八万四千根病。因之所感。故一一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艳者美义。非是焰义。云者出生荫覆之义。三百五十法皆行六度。合二千一百。除贪嗔痴及等分。行由此复成八十。四百又各能除四大六尘所生过失。故总合成八万四千。
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
赞曰。第六说法利益。于中有三。一陈所说。二明利益。三显常业。此初也。各坐花座表菩萨众并出生死之淤泥故。昼三夜三名为六时。佛住六时恒起六神通恒说六度行。拔六趣生破六随眠超六尘故。
[這-言+至]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曰。此明利益。成五百万亿天者。令生五根具足五力。当圆五眼超五道故。
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不退转法轮度诸天子。
赞曰。显佛常业。彼恒光明都无暗。夕以起睡相。得其夜名。佛即不然。常度天子。
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赞曰。第三明下生时节。即住彼天之寿量也。梵云瞻部。此树名也。言阎浮提讹耳。此洲从树为名。四洲所由如余处辨。此间四百岁当彼天中一日一夜。类彼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彼天寿四千岁。慈氏穷彼天寿而方下生。不中夭。故此经云当阎浮提五十六亿万岁者。依瑜伽论第四及立世经毗婆沙等计。此间四百岁为彼一日。此四千岁为彼十日。此间四万岁为彼百日。彼天一年当此一十四万四千岁。彼天十年当此一百四十四万岁。彼天百年当此一百四十四亿岁。彼天千年当此一千四百四十亿岁。彼天四千岁当此五千七百六十亿岁。即与经文不同。今以理推。初以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复若数以一百而为一类。数计即相当。一当百故人间四十岁为彼十日。人间四百岁为彼百日。人间一千四百四十岁为彼一年。人间一万四千四百岁为彼十年。人间一亿四万四千岁为彼百年。人间十四亿四万岁为彼千年。彼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西方有三亿数。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以理推排。以千万为一亿。计之即相当矣。是故于经亿字之上应加七字。其前六字应万上安。只恐梵本诵有参差过。译家自成谬。若不尔便少一亿五万岁。理定应尔。智者应知。然此岁数四文不同。贤劫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千六万岁当下作佛。其五亿者即五十亿。前以千万为一亿成五十亿。此以万万为一亿。故成五亿。七十万者即七亿也。十万为一亿故六万数同。更不劳释。唯此一经增减虽殊。与论算同。自余皆别。双卷泥洹经云。一亿四千岁。全不相当。此经及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云。五十六亿万岁。如前已正。菩萨处胎经及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其六字应云七。其七字应云六。其千万者以百万为一亿以算之。六千万者六十亿也。义不相违。如是推寻。虽乖古疏寻文究理亦应无谬。菩萨在天寿量曾无中夭生在人间。大成佛经说。寿六万岁天尽其年人间长者时宜现。故不同释迦大尽其年人间早灭众生厌故化缘毕故。处胎经说。弥勒人间寿八万四千岁。若依彼说。不须和会。如下生经陈下生事。天利既毕人机复熟。故乃下生。
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
赞曰。第四大段总结上说。因缘者相状所由为利益故终说上生。皆有所由名因缘故。
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
赞曰。明内果中自下第三劝生于彼。于中有三。初劝生彼行。次众发希愿。后结成正观。初文有五。一弟子修六事法往生。二八部闻名敬喜往生。三二众犯戒悔净往生。四归依不退当得度脱。五四部弟子愿往生者修十善行念名恭敬等灭罪多少。虽有五段分之为三。初三段明三品往生。次一段明作归依总劝归生证得善利。后一段示归生者灭罪多少。初之三段明三品生中分三。初一段上品行生。次一段中品行生。后一段下品行生。初中有六。一示其六法。二教其回愿。三明正往生。四诸天赞劝。五生彼利益。六总结成上。此初文也。六事法者。一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威仪不缺坚守诸戒行自住轨则等。三拂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香花供养四事什物随给济等。五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六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法行等。且举偏胜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摄众业。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
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
赞曰。第二教回愿。文势有二。初叹业胜。虽诸凡夫不断结使异于圣者。若修六事神用广大必定往生。如得六通圣者无异。
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
赞曰。次明称念。虽复修行。仍须正念心想形容口恒称念。
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
赞曰。后明回愿。如上所说行六事辈极少但能于一念顷至心不犯。持八戒斋随修净业。发愿资助回向定生。言一念者非余时犯。唯一念持戒。初唯发愿一念持故。何况多时。
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
赞曰。第三明往生有二。一生时节。譬如壮士屈申臂顷。显业决定生便速疾。二生处。所莲花之上结跏趺坐定出生死除烦恼故。既生彼天住于梵行故。于花上结跏趺坐。
百千天子作天妓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
赞曰。第四诸天赞劝有三。初散花也。摩诃曼陀罗花者此云大适意花。
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
赞曰。次赞叹也。叹美深极重善哉。由习大因今成胜果。
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
赞曰。后劝归也。处名知足。由是不耽生死。主号慈尊。故能垂矜苦厄。
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
赞曰。第五生彼利益中有二。初灭罪也。无间罪劫一增一减。余处罪劫岁数为之末劫。凡夫行多庸鄙能超恶境祈彼净方。夙运不殚生为上品。况乎灵景独在毫光心专谛观不超生死者也。
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
赞曰。后获得也。随说宿缘令忆前业识因知果自成不退。昔不退者更为坚固。随其位次成上发心。
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
赞曰。第六总结成上。中有四。一得生上也。三业俱净六事齐修后生彼天。此事何惑。随修六法少净三业心期不退后定上生。
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
赞曰。二随下也。父子之道尚感天然。虎啸风生此事何惑。六事满三业圆。上品生彼者随初会而闻法。
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
赞曰。三值贤劫佛也。善业纯备正见恒生。既具智福之资粮逢贤劫之佛。
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
赞曰。四值星宿劫佛也。小乘中说。初劫逢七万五千。第二劫逢七万六千。第三劫逢七万七千佛。依涅槃经第六卷行四依中。初依在地前逢五恒沙佛。第二依在前六地逢六恒河沙佛。第三依在七八九地逢七恒河沙佛。第四依在第十地逢八恒河沙佛。初地菩萨得值百百亿佛。二地千百亿乃至十地无量无边。故生彼者因见弥勒得逢星宿劫千佛。此何疑也。受菩提记者。此句通上。贤劫诸佛亦为受记。受记有六。如菩萨地说。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
赞曰。此第二段八部闻名敬喜往生。即是第二中品生也。于中有二。初明敬喜发愿往生。后明不愿生闻名亦利益。此即初也。四众八部先不犯戒亦不造恶。罪轻微者闻名心喜语发恭敬身礼拜者。由因胜劣当果虽殊。天赞罪除不退值佛。与前无异。具三业者中上品生。唯具二业中中品生。若唯一业中下品生。
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
赞曰。此明不愿生闻名亦利益。有二。初无恶后有善。无恶有四。一不堕暗处。若处黑暗名暗处。即诸地狱及二界中间若黑果处名暗处。即三恶趣二界中间生无佛法处也。二不堕边地。不堕之言贯下三句。若处边名边。即诸边境远贤良处。若行边名边。即摄处边及蔑戾车达絮等处。前不堕三涂。此不堕八难。三不堕邪见。若别邪见唯断善根类若不正名邪见恶见。皆是四不堕诸恶律仪。恶者不善。律者法。仪者式。即不律仪。对法第八不律仪有十四或十五。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置兔.劫盗.魁脍.害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涅槃经中说有十六。牛羊猪鸡为利故养。肥已转卖。即以为四。为利故买已屠杀。复以为四。并前为八。捕鱼捕鸟猎师劫盗魁脍两舌狱卒咒龙复以为八。合前十六。瑜伽第九说有十二。加对法一少对法三。杂心说十二。谓屠羊养猪养鸡捕鸟捕鱼猎师作贼魁脍守狱咒龙屠犬伺猎。总有十二。四文不同者。涅槃猎师即摄猎鹿兔兔缚象三种。对法据多分且说三种。涅槃意通捉雉之属。对法乐损涅槃中无。对法宽故。涅槃初八开差别故。即对法四俱彼生。故对法谗构即是两舌名异义同。故杂心小宗俱说重者名非律仪。余者轻故。此恶律仪亦摄一切犯戒恶行。其堕邪见及恶律仪有佛无佛中方边方皆具有之。若闻弥勒名皆定不堕。三业归依深心欢喜。四等宿愿威力加故。
恒生正见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赞曰。此明有善有三。一恒生正见。翻前邪见。二眷属成就。翻前不作诸恶律仪。诸恶律仪者恶眷属故。三不谤三宝。翻前不堕闇处。不生边地恒逢三宝生信向。故不但中品无四恶有三善。上下品生随应亦有。欲明闻名者改八部之异形受四生之胜体。偏于中品而独明之。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
赞曰。此第三段二众犯戒悔净往生。即是第三下品生也。于中有三。一悔归罪灭修行往生。二见得不退。三未来值佛。初中有三。一罪灭罪灭有二。一者先受戒禁而后犯之。二者先不受戒造众恶业。闻名归礼两手二足及以头首五体投地至诚忏悔罪速清净。
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
赞曰。二修行也。设不作罪忏悔愿生。但修十行定得生彼。一闻名称。二造形像。三香供。四花供。五衣服供。六缯盖供。七幢供。八幡供。九身恒礼拜。十心口系念。
此人欲命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
赞曰。三往生也。犯戒造恶。悔归清净闻名修行。命欲终时菩萨放白毫之妙光灭其罪暗。雨绮花之丽色长其道种佛天来迎。表慈深故须臾往生。显业胜故。此中有三。忏悔造像供养礼拜及系念者下品上生。忏悔造像供养礼拜不恒系念者下品中生。忏悔造像供养而已不恒礼拜不常念者下品下生。虽归忏悔罪得销除。不造形像供养礼拜等。或但形像或但供养或但礼拜或但系念或一称名亦下下品。说不生彼三会之中亦得度脱。
值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赞曰。第二见得不退转也。善根久熟见便礼敬。慈悲自起疾得闻法。除不信心速得不退。
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赞曰。第三未来值佛也。上来三类明九品生。并内众中亲得见佛速闻法也。若生外众。虽第九品任运后时还成不退。佛号慈尊。善自长故。
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当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受记。
赞曰。第四大段总但明有归依不退当得度脱。有三。一明作归依。我即灭度真报之佛未逢末法弟子皆嘱慈尊令度。若不见者便失大利名作归依。二归依者得不退。三弥勒成佛见光受记。其得圣者慧瞩智光。其凡夫者眼见金色。多陀阿伽度如来也。阿罗诃应也。三藐三佛陀正遍知也。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
赞曰。第五大段明上九品愿往生者修十善行念名恭敬等灭罪多少。于中有二。初明乐生业满得生。后明不乐行亦未满。乐生中有四。一令念。二劝行。三教愿。四灭罪。此初也。
念兜率陀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
赞曰。第二劝行也。且论持戒不论余业。举其极小一日至七日亦得往生。何况多年多生修行。以一切善十善摄尽故思念之。行据重者名十善道。
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
赞曰。第三教愿也。有行无愿。而行心孤未必得生慈氏所故。有愿无行而愿必虚。前既无因果不生故。所以教愿与行相扶。
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坐一莲华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赞曰。第四灭罪有三。一逢缘驻想。二闻名起敬。三礼拜投诚。此即初也。初缘有二。一有情二诸法。见一天人者。随遇一有情缘即念弥勒。有苦念拔。无乐念与。恶者念除。善者念摄。胜者欣求。劣者念厌。善友念崇。恶友念拒。见一莲花者。随遇一法即念弥勒。好法思供养。恶法思不遇。染法欣断。净法欣修。此中且举有情及一法即念弥勒。此意总显作上生业。二品修者逢缘思念。一切时念不暂休废。若一念顷念灭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慈氏宿愿念者心专故致于此。阿弥陀佛八十劫灭。弥勒昔愿力不同。慈悲深浅乐苦土殊。欣心轻重有差别故。如前校量中说。
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赞曰。第二闻名起敬也。前明若逢缘一念顷念灭千二百劫。此但闻名合掌恭敬除五十劫。但发身业首不至地。归心轻故。
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
赞曰。第三礼拜投诚也。以首至地昼夜相续除罪百亿劫。身心等归并皆重故。此为最重见毫。第二一念顷。第三闻名合掌。第四轻重异故。问何故见身毫相不如遥念。答见佛身相灭罪寔多。良以遥念行而难生。见归崇而易起。行化之法先劝作难修后劝作易行。又人间苦重欣意殊深。天上乐多厌心诚浅。又遥念者一念顷时长故意念故。见光者暂时间时短故眼见故。遥念者灭罪多。见毫光者灭罪小。问闻名归念灭罪多。小经有明文。造形供养功德多少。答功德更多。作事相续念亦大故。此中且举少念少礼一暂归闻。若数数听闻频频敬礼朝朝供养。功德更多。前三品修但明得生之福。未论灭罪之相。第二段中明作归依不退利益。今第三段方明灭罪。即是总说作大归依。令众欣生归崇灭罪。
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
赞曰。此明不乐生业力未满者龙花三会亦发道心。其前乐生三品业满龙花三会悉得道。此唯发心故成差别。菩萨处胎经第二卷说。汝生快乐国。不如我国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受我五戒者。次说九十四受持三归者。后说九十二一称南无佛。据实上品生修六事法。彼经唯言受我五戒。初会度者但举行者修六中一。威仪不缺摄。上下品生唯一事故。受持三归第二会度者中三品中中上品生。具三业故。一称南无佛第三会度者下三品中下下品摄。唯口念故。彼经且举三中各一。粗俗所修非具显。故不相违也。
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
赞曰。劝生彼中自下第二大段众发希愿有二。初众发希愿。后佛记生。愿中有二。一明威仪。二明发愿。此初也。从坐起者。表生于彼从生死起。礼二足者。舍烦恼故。绕佛菩萨百千匝者。显百千生常不离故。
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赞曰。此发愿也。未得道者但举凡夫。圣随愿故不还无学等神通可往。励劝末代故唯举凡不谈圣往。未来值遇三会得度。舍此身已方愿生上。
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
赞曰。下佛记生。汝等及未来下品行者乃至一念称弥勒名皆得生彼。况能修福持戒上品不生。三乘五乘皆度脱故。
佛告优波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赞曰。劝生彼中第三大段结成正观。为度末代殷勤劝往。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叉手长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说弥勒所有功德亦记未来修福众生所得果报我今随喜。
赞曰。一部之中第三大段闻名喜行分。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时众获益。四喜退流通。初中有二。初赞说随喜。后正问持名。此初也。叹凡及圣功德业果。故成前说皆通二感。
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
赞曰。此问持名。唯然者敬诺词。此经要妙如何受持。行之仪轨复何名之。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
赞曰。第二随答为二。此答受持。我今灭度末代无依。故劝受持敕令不妄。为令未来近受天中之法乐舍四趣之沦丧。远示菩提之妙相出三界而超骧。经在有善植根法。灭便断佛种。佛谓圆觉。种名为因慧。学故慧生。不学种断。
此经名弥勒菩萨般涅槃亦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劝发菩提心如是受持。
赞曰。此正答名。说弥勒菩萨涅槃之事故以为名。示生彼相令有瞻观。劝发道心流通万代。依名释义。如是受持。受谓领纳之在心。持谓任持之不妄。
佛说是语时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
赞曰。第三时众获益有二。一圣益后凡益。此初也。
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皆愿随从弥勒下生。
赞曰。此凡益也。不但当时发心。亦愿未来随下。
佛说是语时四部弟子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赞曰。第四喜退流通。得未曾有由此欢喜事讫。依教故退流通。恶果恶因生于季俗之末。佛前佛后长于无暇之中。欣生净土妙行不成。若冀天宫恐胜因无结净土。虽无恶染圣教自有参差。天宫虽有欲乐。道理定无疑惑。厌尘境者触事染而不染。耽欲乐者是事不染而染。戒业缺然福慧浅薄。佛既应物机而现秽。凡亦契圣境而欣生。上圣上贤皆为此业。下凡下位何得越之。故行同者皆应专习。率已穿鉴。望充生因。自余状迹具如别传。
大宋高僧传第四云。后躬游五台山。登大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徒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令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割腹当见矣。基自割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投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牧如黄梁粟粒(云云)。
依此赞得义 本经行讲演
欣以此法施 顺次诣都率
慈尊受教诫 显法身无相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赞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