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兜率净土法门

介绍兜率净土法门 成一长老 弥勒历史 智光经云:过去古世有弥勒如来,在众华敷世界,成等正觉时。有智光明仙人,最初闻古弥勒佛说慈三昧光大悲海云经,起而问难,不为所屈,乃发心皈依,并誓愿成佛,亦名弥勒。又其初生,即不食肉,故号慈氏。梵语弥咀利耶,华语译音弥勒,义是慈氏,又称阿逸多,华语译曰无能胜,谓菩萨慈心利生,没有能胜过他的。 当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时,弥勒菩萨与释迦佛,同时出生在印度。弥勒生于南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婆罗门家。菩萨初生时,即具足三十二种大人之相,聪颖超群。为欲化度父母族人,发心依佛出家,未久即能通达一切经典,从佛游化,以诸色像,普门示现。后在法华会上,助佛宣化,蒙佛授记。十二年后,上生兜率,建立天宫净土,接引天宫行人,同归法化。后于娑婆时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生娑婆世界,次补释尊,示成佛道。龙华三会,度人无数。 历史传说,梁朝时代的傅翕居士,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曾有梵僧问他;“吾与汝同在释尊前立誓,同生兜率,化诸天众,何时当归?”翕曰:“当以度生为急,何暇思天乐耶?”傅居士逝世,有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又在临终前,对大众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会,次补释迦世尊也。”人乃知其本迹。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曰;“明州奉化,布袋和尚,号契此。为人不拘小节,常携一布袋,游化市缠,见人即乞衣服、饮食,悉入袋中,亦未见其取用,人号之为长汀子。”尝卧雪中,雪不沾身,人皆奇之。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有保福和尚,问其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曰;“更有向上事否?”师负袋去。又有僧问:“和尚于此作什么?”师曰:等个人来,曰:人来也!师曰:汝非是此人!师临终坐磬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 兜率净土 弥勒菩萨,于上生兜率天宫之后,以其历劫修集之福因,感得天宫庄严净土。当弥勒菩萨蒙佛授记,上生兜率天宫之后。众天子虔诚礼敬,发誓愿已,即以宝珠天冠,化成各种宝物,及天宫殿,而为供养。时有天神,名牢度跋提,愿为菩萨建善法堂。愿已额上,出生五百亿宝珠、琉璃等,彼诸摩尼宝珠,旋转空中,化作四十九色微妙宫殿,其诸栏楯,皆七宝成,栏楯之间,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天子天女,各化万亿七宝莲花,花上放光,无量光芒,光中天乐,不鼓自呜,乐声所演,都是讲的:四弘誓愿,十善业道、四无量心等五乘教法,闻者皆能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时诸宫殿,垣墙之中,有琉璃渠,渠皆五百亿宝珠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绕梁栋间。 兜率七宝宫中,有狮子座高四由旬,皆以阎浮檀金,及以白银、升璃、玻璃、赤珠、玛瑙而严饰之。狮子座的四角上,化生四色莲花,所有的莲花,皆是百宝庄严而成,其宝各放百亿光明,非常美妙。五百亿,众宝庄严之法座,宝帐。四维上下,各有万千大梵天王,各持名贵珠宝,化作宝铃,悬诸宝帐,并以罗网,覆其上。时有无数天子、天女,并诸眷属,各执宝花,散狮子座,其座四角莲花之中,自然化生四百宝女,手执白拂,周围侍立。宫殿四角,有大宝柱,柱中各现百千楼阁,皆以摩尼宝珠,以为交络。各楼阁中,都有百千美妙天女,手执乐器,演扬著:苦、空、无常、无我的,诸般波罗密。时十方诸天,报尽往生兜率天宫,亲近弥勒菩萨,进修佛道。时又有宝幢、华德、香音、喜乐、正音声等,五大护法天神,各执以一兆劫数,说不尽的各种不同的珠宝莲花,妙音、音乐、梵呗,妙庄严具,庄严宫殿内外,及大环境,上供弥勒菩萨。乐中演扬出: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以至六度万行,无量善法,利益众生。修学佛法的人,见色、闻音之后,心皆清净。以上简述兜率净土的一切庄严,若广说者,释迦世尊曾说:“穷一小劫,也难说尽。” 往生条件 弥勒净土的一切庄严,但看以上所说宫殿、宝渠,美妙音乐,诸庄严具,可以说,并不逊于极乐净土。而往生弥勒净土的条件,又怎样呢?下面再来介绍一下: 弥勒上生经云:佛告优波离说:“若有比丘僧及诸大众,真发菩提心,不厌生死,愿处三界,利乐众生,期生兜率净土者,或求无上菩提者,或望亲近弥勒慈尊,随佛下生,助佛度生者,当作如下观察、修持: 若有皈依弥勒菩萨者,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见佛光明,即得授记。 若求灭罪业者,未来众生。欲生兜率天者,当作是观:观弥勒形像,及天宫庄严,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若人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龙华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以下五法,应如实修: 第一、皈依三宝,精勤修诸功德,不损威仪。严持五戒,扫塔涂地,庄严道场。以众名香、妙华,供养佛法僧三宝,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大乘经典。 第二、在家二众,严持五戒外,应持八关斋戒。如不著香花鬘及歌舞倡伎,故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等,依之严持不犯。 第三、受具足戒,此指出家众而言,如沙弥(尼)的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都要完全受持,方为具足。 第四、要身心精进,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心存慈悲利济众生,誓为众生受各种苦,持念弥勒圣号,求愿往生。 第五、要勤修十善业道,广利众生,此乃生天正因,读诵弥勒上、下生经,诸大乘经,忆念天宫净土庄严,求愿往生。 行者能依照以上五种法门,精进修持。不作异想、异行,誓愿要与弥勒慈尊,本愿相应,方能如愿往生。 另外,弥勒慈尊,悲愿无量,诸恶众生,只要能虔心忏悔,发愿,称念弥勒菩萨圣号,临命终时,也能如愿往生。 其实,按照经文显示,往生弥勒净土的法门,太方便了。除前面所列几项要则外,只要是在释迦世尊佛法中,结了佛缘,即使是一念善心,睹见佛像,其人即使不知道敬信三宝,将来也都可以随愿往生。还有一类修学大乘佛法,发愿救度众生的菩萨行者,临命终时,有人劝他念弥勒菩萨圣号,也能顺利往生。 总之,往生兜率净土之易,读了如下一段经文即知其梗概。经云:“欲往生者,但能闻是菩萨大慈名称,造立形像,以诸香花供具,诚心供养,礼拜,系念。是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诸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菩萨,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净土比较 在佛教的大藏经里,具体介绍佛国净土的,有三部圣典:一是大家最熟悉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净土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十六观经;其次是弥勒菩萨上生、下生经,弥勒大成佛经,那是介绍一见人就笑的弥勒菩萨兜率净土及人间净土的;还有一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维摩诘经,所介绍的阿閦佛国净土,亦名妙喜净土。弥陀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阿閦佛,亦名阿閦鞞佛,他的妙喜世界,离娑婆世界,有一千佛刹那么远,彼佛今现在说法;弥勒净土。离我们最近,在本土二十八重天中的第四天---兜率陀天,弥勒佛于娑婆世界,亲闻释尊说法,授予菩提之记后,即上生兜率,度彼天人众,五十六亿万年后,下生娑婆,次补释尊,成等正觉,龙华三会,度人无数。 往生条件之比较:欲生阿弥陀佛净土,必须要信、愿、行,三资粮具备,执持弥陀圣号至一心不乱。蒙佛接引乃可往生,唯上品上生者,乃能一生彼土,即可见佛;中下品者须历一生、多生,乃至十二大劫,方得花开见佛。阿佛净土往生条件,比较方便,只须精修六波罗密,称念彼佛名号,即得往生,一生彼国,即得见佛。弥勒菩萨之兜率净土,往生修件,极其方便,分为两种:一是现生天上净土,若有众生不厌生死,乐生天者,欲为弥勒菩萨弟子者,但能严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思惟兜率天宫,庄严妙乐,称念弥勒圣号者,求愿往生,临命终时,弥勒菩萨放光接引,即得往生。二是往生未来人间净土,此有两条途迳:是一般凡夫,现在死后,上生兜率天宫净土。是留在人间,不厌生死轮回,方便救度众生,待至弥勒下生成佛,皈依慈尊,即生人间净土,蒙佛授记。是时人寿满八万岁。 以上三种净土比较,弥陀净土距离遥远,往生条件严谨,要具修三资粮,四十八大愿行等,方得往生。属易行道中的难行道;阿閦佛净土,距娑婆较近,条件亦较方便,但仍须具修六波罗蜜,四弘誓愿,自行清净愿,佛国清净愿等。十二大愿,亦说十八大愿的细密功夫,亦可谓是易行道中的难行道。至于弥勒净土,那就太方便了,其本愿唯须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业道”。勤修功德,修戒定慧三无漏行。即得往生。此佛本愿,在积极建立人间净土,所以较适合现代人间众生之须求。这真是最极方便的“径中径又径”了。 弥勒与华严之关系 华严经要解云:此经所诠,以毗卢法身为体,以文殊妙智为用,依智断习,则普贤妙行为因,习尽智圆,则补处弥勒为果。一藏体要,不离此四。故以毗卢为教主,所以立体也;以文殊为信首,所以起用也;以普贤发妙行,所以示因也;自十信而始,五位(信住行向地)而终,乃见弥勒,所以示果也。然大经之体用因果,必依毗卢、文殊、普贤、弥勒,何也?梵语毗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在佛为清净法身,在人为本觉妙性,华严以此为体者,直欲众生,见妙性而证法身也。梵语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在佛为普光大智,在人为观察妙心,华严以此为用者,则欲众生明妙心而证大智也。普贤者,德无不曰普,佑上利下曰贤,在佛为真净妙行,在人为尘劳业用,华严以此为因者,直欲众生,翻尘劳而成妙行也。梵语弥勒,此云慈氏,在佛为补处之主,在人为数取之身,华严以此为果者,直欲众生,离数取而趣补处也。 又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蒙弥勒菩萨接引,进入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给予弥勒菩萨,于五十三种伟大的佛法成就,由衷的赞叹。称许如此伟大的庄严楼阁,是住于如是等诸功德的圣者之所住处。弥勒菩萨也接著以一百一十三颂的经文,向大众赞扬、介绍善财童子的佛法修养,功德成就。其中并有五颂经文,是弥勒菩萨给善财童子授菩提记的预言:这是五十三参中的第五十一参,也是最后毕业一参的故事,从此一故事,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弥勒菩萨在华严法门中的地位之尊崇了。 法华会上,亦曾记载弥勒菩萨,在然灯佛弟子中,名曰求名。是人当时虽不甚精进,但以种诸善根、福德、因缘,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以是因缘,乃能参与今此法华大会,为发起众之代表。并蒙释尊授予菩提之记。补处释尊之后,将来此土作佛,号慈氏如来。由此可知,弥勒菩萨,不是一位普通菩萨,而是我们娑婆世界,候补释迦佛之后成佛的一位“储佛”之尊也。 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 弥勒上生经说: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出生。出家后,辅助释迦牟尼佛弘演佛乘,普度众生,得蒙释迦世尊,授予菩提之记。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至本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禅定。“上生兜率天宫。”同经又云:“阎浮提人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阎浮提。示成示觉,应化人间,使成净土。”这是现代世界人类,所极盼实现的理想世界。祝愿弥勒慈尊,早日到来! 据以上各经所载,弥勒净土有兜率净土,与人间净土的两种净土。弥勒的第一种净土,在兜率天宫,已如上说。第二、人间净土之说,人们对它不无生疏之感。此说早在民国初年,即已有太虚大师等,力加提倡,例如当时常见的两句佛教标语,就有“弘扬大乘佛法,建设人间净土”的说法。假设再向上推,则弥勒净土法门,远在晋代,就有慧远大师之师,道安和尚,倡导于前;继有唐之玄奘、窥基诸大师,弘扬于后。惜自赵宋以降,禅宗大兴,弥勒法门,乃隐而不彰。迨至近代,又有弘教大德,如太虚、虚云、慈舟、慈航诸大师,均加崇重,纷纷发愿,以兜率净土,为上生标的,并愿追随慈氏如来,下生人间,龙华三会,普度释迦佛法中,已种善根因缘之诸苦众生,并皈正觉,同建人间净土。倘如再向上推,则此弥勒法门,在印度早期佛教中,已有知名大德,如无著、世亲等诸大论师,先后著论如以弘扬,使弥勒法门,显扬五天,及至法华会中,释尊授弥勒以菩提之记,使之成为娑婆补处之佛。弥勒法门,早随释尊圣教,传五大洲矣。若在宝岛,经慈航法师等弘扬,向来不为人知的弥勒法门,亦得应时传播,其传法门人中有浩霖,印海诸大师,能继师志,戮力宣传,或开座演讲,或流通遗教;太虚大师弟子,默如、演培诸长老,亦曾开演弥勒大成佛经,且有讲记传世。总之,弥勒净土法门,人间净土之思想,殆为今日佛教学人普遍重视,并力加弘演,成为广受欢迎之新思潮。 往生弥勒净土的具体修法 发大乘菩提心 上生经疏题序中窥基大师说;“诸天胜妙之处,佛经中介绍了很多地方,一生补处菩萨,何独求居兜率?”他解释说;“知欲乐之满足,容易养求厌离心,同时此天,也有菩萨居中劝化故!上界、恶趣,既无佛现,不如知足故,三际诸佛,皆同住故。 兜率净土,利益如是,故应发大乘心,求愿往生。何况求生兜率净土,修行方法不难,欲求速成菩萨道者,应以此土为皈依处!兹特简介修行方法如下: 经云:“若有比丘及诸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戒,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段经文,佛从心行方面,提示的修法:一、是意业方面的修法,这也就是发大乘心。其一、乐生天者,为得亲近弥勒慈尊故。其二、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求大菩提果,必于大菩萨所,听闻大法,修胜行故。其三、欲为弥勒作弟子者,愿于浊世,作善利行,效弥勒慈心,广救济政。 二、作是观者下,是属行修方面的启示,修行应从持戒做起,所以佛要修弥勒净土法门的行者,应从合手人伦道德的方面著手,所谓五戒、八斋、具足戒、都是维系身心,远离恶业的修法,身能持戒,心就不放逸,而精勤道业,但菩萨所以修行,旨在救度众生,所以为了接近众生,不求断于烦恼结缚,所谓“留惑渊生”是也。但身口意三方面的十善业,是要认真修持的,因为这是生天的基本要求。 以上经文所示,是佛指示我们起修的心、行准备。使我们有了正确修行认知后,再来提示正式修行方法。 修往生净土行 上生经云:“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功德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花上,结跏趺坐,弥勒菩萨,放光接引,花开见佛,得闻佛乘。” 文中自“精勤修诸功德至读诵经典。”为六事修行法,其第一事,修诸功德者,窥基大师谓“即供三宝之敬田,孝顺父母师长之恩田,及布施贫穷之悲田等三种福田所作业。”修菩萨道者,修此三种福田,自然会得莫大的功德。第二、即“坚持诸戒行,自住轨则”等,行者若能于所受五戒、八戒、具足戒等,依律严持,自能具足威仪,心不妄动。第三、即修饬道场,使整洁庄严,令人见之生恭敬心。第四、香花供养,是为对佛菩萨表达敬意,人能广修供,自能增长福德,第五、三昧正受,皆正定摄,此之正定,从闻思修得,行者心注一境,离诸邪妄,智慧生矣。第六、读经乃修慧必具之行,盖经诠慧学,不读经无由增慧解,舍此慧解,欲悟诸法真理,难可得也。 综上六事,修诸功德,布施行也,不缺威仪,戒学所摄,行三昧、入正受,则定学是,读诵经典,乃慧学也,三无漏学具足,福德智慧增上,是为往生净土,上品资粮!加上念佛形像,观想念佛也,称弥勒名,持名念佛也、正行功夫于焉具足,正助行两皆清净,弥勒慈尊,放光接引,自是顺理成之事矣。 释  疑 有人问我说:法师!大家都修弥陀净土,你为何独倡弥勒净土?我说:佛法以应机为要,默观今曰世界,众生苦难日深,亟需简易方便的佛法,来加以救度。弥陀法门虽好,但必信愿行三资粮具备,正行、助行无差,乃能蒙佛接引,不若弥勒净土,只须众生“薄淫怒痴,不厌生死,乐行六事法,愿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蒙佛接引。”两相比较,往生弥勒净土,岂非太容易吗?今人大抵三毒炽盛,首先要其念佛至一心不乱,即不容易做到,何况还要虔修善根、福德、因绿之助行?所以我以为修弥勒法门,较为应机。 还有:我前面已说过,一心不乱,非人人能做到,而且一心不乱,只是正行,还有阿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助行,你有没有注意到啊!一个普通人,要他具备多善根福德因缘,谈何容易? 另外,我选择弥勒净土,主要是劝人依大乘佛教,“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其真正用意在此!我总觉得弥陀净土,在“劝发菩提心”这一方面,似嫌不够积极。根据地藏经来说:地狱众生,一曰一夜,万死万生。如果等我们在极乐世界修成功了,再回来度他们,那不知道那些苦众生,变成什么样子了?尤其下品下生的行者,往生极乐净土之后,要在莲花中待十二大劫,方能花开见佛,闻法修行,待他成功,又不知要经多少时间?所以我为了使大家发菩提心,早一点修成功,好在娑婆世界,救度苦难众生,所以进修弥勒净土。何况,现在我们跟随弥勒菩萨修行当中,也就可以自利利他,随时发愿,救度地狱罪苦众,不需等待自己修成功,再来度众生,比较适合大乘佛教的菩萨发心的精神,所以我几经思考,才决心选修弥勒净土的。同时我也诚愿大家,同来修弥勒净土。 要诀到弥勒净土的优点,除上面所介绍者外,还有以下几点,我也来介绍给大家吧:一、佛经上所到净土有多种:或在东方,或在西方,或在上下十方,距我们娑婆世界都很遥远,唯有弥勒净土,同在娑婆,且在欲界第四天,与我们太接近了。二、他种净土,泛摄十方众生,唯有弥勒净土,专摄娑婆众生。三、他种净土,或修完菩磋道得生,或修完声闻道得生,唯有弥勒净土,则只须由人道修持三皈、五戒、十善等善法,即可往生。行人往生之后,将来还可随弥勒菩萨,下生娑婆世界,成就人间净土。弥勒净土优点尚多,吾人修行,当然择优而易行之法门,以取速成正觉为期求了。 基于以上种种方便,所以我选修弥勒净土,我也诚恳地介绍诸方道友,同修弥勒净土,将来共同在弥勒菩萨领导之下,完成建设人间净土之本愿! 南无大慈弥勒菩萨!   […]

Continue reading →

极乐净土vs. 兜率净土

极乐净土vs. 兜率净土 (一) 第306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在整体佛教教义之中,「离苦得乐」可以说是的其中一个核心价值。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是因应众生不同的根器,而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而净土法门就是其中一个协助众生脱离轮回的法门,也是在末法时代一个最为流行的法门。 自古在中国佛教流传的净土信仰,主要为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及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弥勒兜率净土信仰一直没有形成专宗,又於东晋期间开始衰落,最大原因是与弥陀极乐净土兴起有关。弥陀净土信仰因有道绰、善导等大师的竭力提倡,其中虽然缺乏直接的师承,但是后代依据诸师的著述而编造出净土祖师的系统,净土宗也就成为弥陀净土信仰的专称了。因此,笔者希望从国土观景、众生形象、得生方法、境界等方面,将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与弥勒佛菩萨的兜率净土作一比较。 净土 在佛教思想之中的净土,是相对於如我们娑婆世界这样的「五浊恶世」1 的秽土的一个概念。而在佛教的净土之中,有不同性质及不同种类的净土,如《维摩经・佛国品》谓「心净土净」,如《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华严经》之莲华藏世界,是以心净土净说为本。另一种是「他方净土」,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东方净琉璃净土。另外,还有「唯心净土」及「人间净土」说之出现。 弥勒菩萨与其兜率净土 弥勒的梵音是Maitreya,译音为「梅呾丽耶」。2 因为他在行菩萨道时就主要修习慈心,故名慈氏。据说弥勒菩萨曾经由佛陀授记,将在五十六亿万年后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在这个国土成佛,度化众生。 至於弥勒净土则大可分为两种:一是弥勒未来成佛时所成就的「人间净土」,有关信仰称为「下生(人间)信仰」;二是弥勒菩萨现在居於兜率天的内院,即所谓的「兜率净土」,有关信仰即「上生(兜率)信仰」。而本文所讨论的对象只是兜率净土,即上生信仰。 兜率是梵文Tusita译音,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是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於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3 兜率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之居处,亦即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现亦为补处菩萨,於此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於龙华树下成佛。「一般所传内院有四十九院,或即依据弥勒上生经之说而来,其经文谓『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4 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天人之寿命约四千岁,其一昼夜相当於人间之四百年,换算之,约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但古之记数法为五十七亿六千万年。」5 另外,得生兜率内院的行者会与弥勒菩萨一同下生此土,作为弥勒佛当来弘教之胁侍。 阿弥陀佛与其极乐净土 汉传佛典之记载,阿弥陀佛是Amita-buddha的音译,意译无量光。关於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6 有关极乐往生之教义与阿弥陀佛之信仰,自古印度以来即极兴盛。於现存藏经中,关於弥陀与极乐之著作多达两百余部。7 而在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之中记载:「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8 即指自此世间向西而去,经过十万亿佛土之彼方即为极乐净土。正因为有如此的记载,所以便有了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之西方」的概念。故极乐世界又称西方净土、西方安养净土。 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名为极乐呢?根据《阿弥陀经》的记载:「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9 而且在极乐国土之中,又没有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报。再者,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之记载,往生於该佛土者身受诸种快乐,例如,身上有如佛之三十二相,且具神通,五官之对境非常微妙,心中舒畅清凉,在心中闻法,供养佛陀,即得开悟。所以,这个阿弥陀佛的净土因众生没有众苦,而只受诸乐,故名为 「极乐」。 ——– 1 参考《佛光大辞典》「五浊」一条,页1201。「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2 参考《佛光大辞典》「弥勒菩萨」一条,页6424。 3 参考《佛光大辞典》「兜率天」一条,页4385。 4 同上,(《大》一四・四一九上)。 5 同注3。 6 参考《佛光大辞典》「阿弥陀佛」一条,页445。 7 参考《佛光大辞典》「极乐世界」一条,页5481。 8《佛说阿弥陀经》,载於《大》一二・三四六下。 9 同上。   极乐净土vs. 兜率净土(二) 上一次的文章已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及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作了一些介绍,本文会进一步从得生方法,将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与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进行比较。 全靠自力的弥勒兜率净土 在佛教的哲学之中,要得生天堂就是修五戒及十善。但要生弥勒的兜率净土就算能够修十善法,恐怕也未必能往生。因为《弥勒上生经》上说:「要修行众多的三昧,要深深的进入正定聚,才能够往生。」1 另外,往生弥勒兜率净土除了要修十善之外,还要具有「施、戒、修」2 等三种功行。因此,要往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是没有方便法门,又不能仰仗佛力接引,在临命终时又没善知识会出现於行者之前,助其往生。所以,只有全靠行者的修行功夫、严持戒法及甚深的禅定才能得生兜率净土。 自力与他力并重的弥陀极乐净土 当提及西方极乐净土之时,很人都会同时讨论有关「自力与他力」、「自度与佛度」、「易行与难行」等问题。甚至於有人贬抑弥陀净土那种「乘佛愿力,仰仗於菩萨的慈悲普救」的易行道或方便法门。这可以算是对弥陀净土的误解,因为要得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除了是要仗阿弥陀佛的佛力接引之外,行者的信心、愿力、修行都同样重要。根据《阿弥陀经》之记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三个要素就是信、愿、行,在中峰国师所编的《三时系念佛事》之中更指明「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信、愿、行的实践,就是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为往生净土而发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种心念具足,加上唱诵此佛之名号为唯一之修行要素,故此简易的修行方式,又称为易行道,或信心道。 弥陀的净土修行法门主要以观想和持诵佛号为主。观想(集中心念於一对象)者,由忆念弥陀之清净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行共有十六种,详述於《观无量寿经》。在高段的观想中,行者观想自身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若进一步见阿弥陀佛现前,则保证必能往生净土。此种观想方法较为困难,因此在慧远大师之后,渐行没落。 […]

Continue reading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1卷)〖西晋 竺法护译〗

大正藏 No. 0349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西晋 竺法护译 1卷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披只国。妙华山中恐惧树间鹿所聚处。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百人一切贤圣神通已达悉尊比丘。其名曰贤者了本际。贤者马师。贤者和波。贤者大称。贤者贤善。贤者离垢。贤者具足。贤者牛呞。贤者鹿吉祥。贤者优为迦叶。贤者那翼迦叶。贤者迦翼迦叶。贤者大迦叶。贤者所说。贤者所著。贤者面王。贤者难提。贤者和难。贤者罗云。贤者阿难。如是之辈。五百比丘。复有菩萨如弥勒等五百人。其名曰增意菩萨。坚意菩萨。辩积菩萨。光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瑛吉祥菩萨。软吉祥菩萨。神通华菩萨。空无菩萨。喜信净菩萨。根土菩萨。称土菩萨。柔软音响菩萨。净土菩萨。山积菩萨具足菩萨。根吉祥菩萨。如是等菩萨。五百人。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起整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愿欲有所问。唯天中天听者乃敢问。佛告弥勒菩萨。我当听所问。便问在所欲。如来当随其所欲。而发遣之令心欢喜。于是弥勒菩萨得听所问。踊跃欢喜白世尊言。菩萨有几法行。皆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弥勒。菩萨多所哀念。多所安隐。愍伤诸天及人。乃发意问如来如此之义。谛听常思念之。弥勒即言。唯然世尊。受教而听。佛言弥勒。菩萨有一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谓为一。谓寂静平等道意。是为一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二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二。一者住于定无所起。二者方便别诸所见。是为二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三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三。一者得大哀法。二者于空无所习。三者所知无所念。是为三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四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四。一者立于诫。二者于一切法无所疑。三者乐处闲居。四者等观。是为四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五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五。一者常立德义。二者不求他人长短。三者自省身行。四者常乐于法。五者不自念身常救他人。是为五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六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六。一者不悭贪。二者除弊恶之心。三者无愚痴。四者无粗言。五者其意如虚空。六者以空为舍。是为六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七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七。一者有善权之意。二者能分别于诸法宝。三者常精进。四者常当欢悦。五者得于信忍。六者善解定意。七者总智慧明。是为七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八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八。一者得直见。二者直念。三者直语。四者直治。五者直业。六者直方便。七者直意。八者直定。是为八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九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九。一者菩萨以脱于欲远离诸恶。不善之法无有想念。以得寂定欢喜。行第一一心。二者已除想念。内意为寂其心为一。无想无行便得定意。心为欢悦。行第二一心。三者离欢喜观常为寂定。身得安隐如诸圣贤。所说所观心意无起。行第三一心。四者苦乐已断。欢悦忧戚皆悉为止。所观无苦无乐其意清净。得第四一心。五者过于色想。六者无复说想。七者不复念种种想。悉入无央数虚空慧。八者皆过无央数虚空慧。入无量诸识识知之行。九者皆过诸识知之慧。无复有无之想。皆过诸无识之慧。便入有想无想之行。不见想得寂定三昧。是为九法。 佛语弥勒。菩萨复有十法行。弃诸恶道不随恶知识中。何等为十。一者得金刚三昧。二者所住处有所进益三昧。三者得善权教授三昧。四者得有念无念御度三昧。五者得普遍世间三昧。六者得于苦乐平等三昧。七者得宝月三昧。八者得月明三昧。九者得照明三昧。十者得二寂三昧。于一切诸法具足。弥勒。是为菩萨十法行。弃诸恶道不堕恶知识中。于是弥勒菩萨以偈赞佛言。 世尊本布施  妻子及饮食 头目无所惜  佛德度无极 护禁无所犯  如鹖爱其毛 奉戒无与等  功德度无极 已现于忍力  悉等诸苦乐 忍辱为大势  佛德度无极 已了精进力  无上德对害 精进为大至  佛勤度无极 已断一切恶  导师乐一心 大慧寂为力  佛净度无极 清净慧自在  自然无所起 智慧常第一  佛明度无极 慧降魔官属  树下得大智 上义离诸秽  佛力降伏魔 世尊转法轮  大身师子吼 恐伏诸外道  佛慧度彼德 色妙无与等  戒德及智慧 精进度诸岸  佛道过众德 难譬不可喻  无上大智慧 常讲诸法宝  光明导御众 尔时贤者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世尊。是弥勒菩萨所愿具足。说法无缺减。讲法字句平等。所说法句无所缚著。讲经竟无乱。佛言。如是如是。阿难。如其所云。弥勒菩萨辩才具足。所说经法无所缺减。佛言阿难。弥勒菩萨不独以偈赞我。乃往过世十无央数劫。尔时有佛号炎光具向作王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今现在成慧行安定世间父无上士导御法天上天下尊佛天中天。尔时有梵志长者子名曰贤行。从园观出遥见如来经行身色光明无央数变见已。心念甚善未曾有也。如来之身不可思议。巍巍如是光色妙好威神照曜。吉祥之德以为庄饰。愿令我后当来之世。得身具足如是光色威神照曜。吉祥之德而自庄饰。作是愿已。便身伏地心念言审。我当来之世得法身。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如来当过我身上。于时世尊炎光具向作王如来。知贤行长者子梵志心之所念。便过其身上。适越其上已。便得不起法忍。于是佛还顾告侍者言。我所以过长者子梵志贤行身上。即时令得不起法忍。眼能洞视耳能彻听。知他人心中所念。自知所从来生。身能飞行神通具足。佛适过梵志贤行身上。便达众智五通具足无所亡失。即以偈赞佛言。 往来世到十方  人中尊无与等 唯志道过诸行  愿稽首觉导师 以过诸世间明  及摩尼火炎光 佛光明为最上  愿稽首觉导师 如师子一鸣吼  诸小兽无不伏 佛讲法亦如是  悉降伏诸异道 眉间相清且彻  威无量如积雪 其光明照三界  佛在世无与等 圣足下生相轮  其轮妙有千辐 此土地及山陵  不能动无上尊 是时佛告贤者阿难。欲知尔时长者子梵志贤行者。今弥勒菩萨是。贤者阿难即白佛言。弥勒菩萨得不起忍久远乃尔何以不速逮无上正真道最正觉耶。佛语阿难。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者净国土。二者护国土。三者净一切。四者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菩萨。求佛时。以是四事故不取佛。佛言阿难。我本求佛时。亦欲净国土亦欲净一切。亦欲护国土。亦欲护一切。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 佛告贤者阿难。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何等为十。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阿难。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 佛语阿难。复有十事疾得佛道。何等为十。一者以法立于诫德。二者常行忍辱。三者常行精进。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于无极。六者不舍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于一切。八者不习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无想之法。阿难。我以此十事。自致得佛道。佛语贤者阿难。我本求佛道时勤苦无数。乃得无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佛言阿难。乃过世时。有王太子。号曰一切现义。端政姝好。从园观而出道。见一人得疾困笃。见已有哀伤之心。问于病人。以何等药得疗即痊。病人答曰。唯王身血得疗我病。尔时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与病者。至心施与意无悔恨。佛语阿难。尔时现义太子。即我身是。阿难。四大海水尚可升量。我身血施不可称限。所以尔者求正觉故。 佛语贤者阿难。乃往过世有王太子。号曰莲花王。端正姝好威神巍巍。从园观出游道。见一人身体病癞。见已即有哀念心。问于病人。以何等药疗于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涂我体其病乃愈。是时太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髓持与病者。欢喜惠施心无悔恨。尔时太子即我身是。佛语阿难。四大海水尚可升量。身髓布施不可称计。 […]

Continue reading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1卷)〖刘宋 沮渠京声译〗

大正藏 No. 0452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宋 沮渠京声译 1卷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犹如段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花。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即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一切大众。睹佛光明皆悉云集。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无量化佛。是诸化佛异口同音。皆说清净诸大菩萨甚深不可思议诸陀罗尼法。所谓阿难陀目佉陀罗尼.空慧陀罗尼.无碍性陀罗尼.大解脱无相陀罗尼。尔时世尊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说此陀罗尼已。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弥勒。闻佛所说。应时即得百万亿陀罗尼门。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栴檀摩尼宝冠。长跪合掌发是愿言。我今持此无价宝珠及以天冠。为供养大心众生故。此人来世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受记者。令我宝冠化成供具。如是诸天子等各各长跪。发弘誓愿亦复如是。时诸天子作是愿已。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梨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琉璃颇梨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映彻。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天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出华中如宝花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云住空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庄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百千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花自然皆出五百亿宝女。手执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如是天宫有百亿万无量宝色。一一诸女亦同宝色。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 第一大神名曰宝幢。身雨七宝散宫墙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有无量音适众生意。第二大神名曰花德。身雨众花弥覆宫墙化成花盖。一一花盖百千幢幡以为导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云作百宝色绕宫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乐。雨如意珠。一一宝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显说无量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说五戒。无量善法诸波罗蜜。饶益劝助菩提意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声。身诸毛孔流出众水。一一水上有五百亿花。一一华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诸毛孔。出一切音声胜天魔后所有音乐。佛告优波离。此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广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今为汝等略而解说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及一切大众。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应持五戒八斋具足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优波离即从座起。整衣服头面作礼。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极妙乐事。今此大士何时于阎浮提没生于彼天。佛告优波离弥勒先于波罗捺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生。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结加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人天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琉璃色。释迦毗楞伽摩尼。百千万亿甄叔迦宝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复有他方诸大菩萨。作十八变随意自在住天冠中。弥勒眉间有白毫相光。流出众光作百宝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好亦有五百亿宝色。一一相好艳出八万四千光明云。与诸天子各坐花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佛告优波离。是名弥勒菩萨于阎浮提没生兜率陀天因缘。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阎浮提广修福业来生此处。此处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受菩提记。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佛告优波离。汝今谛听。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天龙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 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坐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世尊记曰。汝等及未来世修福持戒。皆当往生弥勒菩萨前为弥勒菩萨之所摄受。佛告优波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叉手长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说弥勒所有功德。亦记未来世修福众生所得果报。我今随喜。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佛告阿难。汝持佛语慎勿忘失。为未来世开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断佛种。此经名弥勒菩萨般涅槃。亦名观弥勒菩萨生兜率陀天劝发菩提心如是受持。佛说是语时。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皆愿随从弥勒下生。佛说是语时。四部弟子天龙八部。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Continue reading →

佛说弥勒下生经 (1卷)〖西晋 竺法护译〗

大正藏 No. 0453 佛说弥勒下生经 西晋 竺法护译 1卷 佛说弥勒下生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如来玄鉴无事不察。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无数劫。皆悉观察亦复如是。国王大臣人民姓字则能分别。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佛告阿难。汝还就坐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坐。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翅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是时翅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千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减一万。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嗔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优单越人而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便还合。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镇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第二弥梯罗国。绸罗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大宝藏亦多珍宝。第四波罗奈蠰佉。有大宝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宝之想。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优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王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华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嫡。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去翅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花。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刹土六返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时弥勒已成佛。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转转闻彻三十三天。艳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闻展转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尔时魔王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弥勒圣尊与诸天人。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尽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尔时翅头城中有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弥勒渐与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与诸人民广分别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罗汉道。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人得阿罗汉。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佛与王说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为王。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尔时诸女人尽得阿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患厌一切世间修不可乐想。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叶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当佐弥勒劝化人民。 尔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加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余。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摩竭国界毗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申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见是事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著之。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华香供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敬心于正法故。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尔时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膀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若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华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专意听受法。来至我所。或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有书写读诵。来至我所。或复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是时弥勒便说此偈。 增益戒闻德  禅及思惟业 善修于梵行  而来至我所 劝施发欢心  修行心原本 意无若干想  皆来至我所 或发平等心  承事于诸佛 饭饴于圣众  皆来至我所 或诵戒契经  善习与人说 炽然于法本  今来至我所 释种善能化  供养诸舍利 承事法供养  今来至我所 若有书写经  班宣于素上 其有供养经  皆来至我所 缯彩及诸物  供养于神寺 自称南无佛  皆来至我所 供养于现在  诸佛过去者 禅定正平等  亦无有增减 是故于佛法  承事于圣众 专心事三宝  必至无为处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尔时彼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垓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  身亦无所犯 当除此三行  速脱生死关 过千岁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在八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翅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者。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承事诸法师。名花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如是阿难。当作是学。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弥勒下生经 按开元录有译无本。中有法护译弥勒成佛经一名弥勒当来下生经者。乍观此经。即彼失本而还得之。其实非也。何则罗什译弥勒成佛经目下注云。与下生经异本与法护译弥勒成佛经同本。两译一阙则彼失本经。非此下生经六译三失之一者明矣。又按孤山智圆重校金刚般若后序云。古德分经皆用纸数者。一纸有二十五行一行十七字。今捡失本弥勒经目下注云。一十七纸则计有七千二百二十二字。此经只有三千一百七十六字。则尚未其半。岂是彼经欤。则丹藏无此经为得然此经文颇似汉晋经注又有汉云之言。还恐此是三失本中第一本录。云今附西晋者耳。宋藏还得而编入之为得之矣。而二录并无下生经是法护译者。今云法护译者何耶。伏俟贤哲。

Continue reading →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1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 No. 0454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后秦 鸠摩罗什译 1卷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大将。怜愍众生故白佛言。世尊如前后经中说。弥勒当下作佛。愿欲广闻弥勒功德神力国土庄严之事。众生以何施何戒何慧得见弥勒。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广为汝说。当一心听。舍利弗。四大海水以渐减少三千由旬。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隐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是时有一大城。名翅头末。长十二由旬广七由旬。端严殊妙庄严清净。福德之人充满其中。以福德人故丰乐安隐。其城七宝上有楼阁。户牖轩窗皆是众宝。真珠罗网弥覆其上。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有大力龙王名曰多罗尸弃。其池近城龙王宫殿。在此池中常于夜半。降微细雨用淹尘土。其地润泽譬若油涂。行人来往无有尘坌。时世人民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明曜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城邑舍宅及诸里巷。乃至无有细微土块。纯以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聚。有大夜叉神名跋陀波罗赊塞迦(秦言善教)常护此城扫除清净。若有便利不净。地裂受之。受已还合。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冢间而死。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舍利弗。我今为汝粗略说彼国界城邑富乐之事。其诸园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青红赤白杂色莲花遍覆其上。其池四边四宝阶道。众鸟和集。鹅.鸭.鸳鸯.孔雀.翡翠.鹦鹉.舍利.鸠那罗.耆婆耆婆等。诸妙音鸟常在其中。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果树香树充满国内。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气力充实。 其国尔时有转轮王名曰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其王千子。勇健多力能破怨敌。王有七宝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宝主兵宝。又其国土有七宝台。举高千丈千头千轮广六十丈。又有四大藏。一一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勒钵大藏在乾陀罗国。般轴迦大藏在弥缇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罗吒国。蠰佉大藏在波罗捺国。此四大藏纵广千由旬。满中珍宝各有四亿。小藏附之。有四大龙王各自守护。此四大藏及诸小藏自然踊出。形如莲华。无央数人皆共往观。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著。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皆生厌心而作是念。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更相偷劫欺诳妄语。令生死罪缘展转增长。翅头末城众宝罗网弥覆其上。宝铃庄严微风吹动。其声和雅如扣钟罄。 其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曰妙梵。婆罗门女名曰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以为父母。身紫金色三十二相。众生视之无有厌足。身力无量不可思议。光明照曜无所障碍。日月火珠都不复现。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四尺。身体具足端正无比。成就相好如铸金像。肉眼清净见十由旬。常光四照面百由旬。日月火珠光不复现。但有佛光微妙第一。 弥勒菩萨观世五欲致患甚多众生沉没在大生死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故。不乐在家。时蠰佉王共诸大臣持此宝台奉上弥勒。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弥勒菩萨见此妙台须臾无常知一切法皆亦磨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茎枝叶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诸天龙神王。不现其身而雨华香供养于佛。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动。佛身出光照无量国。应可度者皆得见佛。 尔时人民各作是念。虽复千万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修行梵行。作是念已出家学道。时蠰佉王亦共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出家学道。复有八万四千诸婆罗门聪明大智。于佛法中亦共出家。复有长者名须达那。今须达长者是。是人亦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复有梨师达多富兰那兄弟。亦与八万四千人出家。复有二大臣。一名栴檀二名须曼。王所爱重亦与八万四千人俱。于佛法中出家。蠰佉王宝女名舍弥婆帝。今之毗舍佉是也。亦与八万四千婇女俱共出家。蠰佉王太子名曰天色。今提婆娑那是。亦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弥勒佛亲族婆罗门子名须摩提。利根智慧。今郁多罗是。亦与八万四千人俱。于佛法中出家。如是等无量千万亿众见世苦恼。皆于弥勒佛法中出家。 尔时弥勒佛见诸大众作是念言。今诸人等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槃常乐因缘。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妒路毗尼阿毗昙藏。修诸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幡盖华香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布施持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为苦恼众生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净慈。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斋讲设会供养饭食。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持戒多闻修行禅定无漏智慧。以此功德来至我所。或以起塔供养舍利。以此功德来至我所。善哉释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众生。令至我所。弥勒佛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然后说法而作是言。汝等众生能为难事。于彼恶世贪欲嗔恚愚痴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诸功德甚为希有。尔时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知道法。互相恼害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妒谄曲。佞浊邪伪无怜愍心。更相杀害食肉饮血。汝等能于其中修行善事是为希有。善哉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能于苦恼众生之中说诚实语。示我当来度脱汝等。如是之师甚为难遇。深心怜愍恶世众生。救拔苦恼令得安隐。释迦牟尼佛为汝等故。以头布施割截耳鼻手足支体。受诸苦恼以利汝等。弥勒佛如是开导安慰无量众生。令其欢喜。然后说法。福德之人充满其中。恭敬信受渴仰大师。各欲闻法皆作是念。五欲不净众苦之本。又能除舍忧戚愁恼。知苦乐法皆是无常。弥勒佛观察时会大众心净调柔。为说四谛。闻者同时得涅槃道。 尔时弥勒佛于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佛既转法轮度天人已。将诸弟子入城乞食。无量净居天众恭敬。从佛入翅头末城。当入城时现种种神力无量变现。释提桓因与欲界诸天。梵天王与色界诸天。作百千伎乐歌咏佛德。雨天诸华栴檀末香供养于佛。街巷道陌竖诸幡盖。烧众名香其烟如云。世尊入城时。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合掌恭敬以偈赞曰。 正遍知者两足尊  天人世间无与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无上最胜良福田 其供养者生天上  稽首无比大精进 尔时天人罗刹等。见大力魔佛降伏之。千万亿无量众生皆大欢喜。合掌唱言。甚为希有甚为希有。如来神力功德具足不可思议。是时天人以种种杂色莲花及曼陀罗花。散佛前地积至于膝。诸天空中作百千伎乐歌叹佛德。尔时魔王于初夜后夜。觉诸人民作如是言。汝等既得人身值遇好时。不应竟夜眠睡覆心。汝等若立若坐常勤精进正念。谛观五阴无常苦空无我。汝等勿为放逸不行佛教。若起恶业后必致悔。时街巷男女皆效此语言。汝等勿为放逸不行佛教。若起恶业后必有悔。当勤方便精进求道。莫失法利而徒生徒死也。如是大师拔苦恼者甚为难遇。坚固精进当得常乐涅槃。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普皆端正威仪具足。厌生老病死。多闻广学守护法藏。行于禅定。得离诸欲如鸟出[穀-禾+卵]。尔时弥勒佛欲往长老大迦叶所。即与四众俱就耆阇崛山。于山顶上见大迦叶。时男女大众心皆惊怪。弥勒佛赞言。大迦叶比丘。是释迦牟尼佛大弟子。释迦牟尼佛于大众中常所赞叹头陀第一。通达禅定解脱三昧。是人虽有大神力而无高心。能令众生得大欢喜。常愍下贱贫恼众生。救拔苦恼令得安隐。弥勒佛赞大迦叶骨身言。善哉大神德释师子大弟子大迦叶。于彼恶世能修其心。尔时人众。见大迦叶为弥勒佛所赞。百千亿人因是事已厌世得道。是诸人等念释迦牟尼佛于恶世中教化无量众生。令得具六神通成阿罗汉。尔时说法之处广八十由旬长百由旬。其中人众若坐若立若近若远。各各自见佛在其前独为说法。弥勒佛住世六万岁。怜愍众生令得法眼。灭度之后法住于世亦六万岁。汝等宜应精进发清净心起诸善业。得见世间灯明弥勒佛身必无疑也。佛说是经已。舍利弗等欢喜受持。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Continue reading →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1卷)〖唐 义净译〗

大正藏 No. 0455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唐 义净译 1卷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上。与大苾刍众俱。尔时大智舍利子法将中最。哀愍世间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咨问。愿垂听许。佛告舍利弗。随汝所问我当为说。时舍利子即以伽他请世尊曰。 大师所授记  当来佛下生 彼号为慈氏  如前后经说 唯愿人中尊  伽陀重分别 彼神通威德  我今乐欲闻 佛告舍利子  应至心谛听 当来慈氏尊  为汝广宣说 尔时大海水  以渐减三千 二百逾缮那  为显轮王路 赡部洲纵广  有万逾缮那 有情住其中  在处皆充满 国土咸富盛  无罚无灾厄 彼诸男女等  皆由善业生 地无诸棘刺  唯生青软草 履践随人足  喻若睹罗绵 自然出香稻  美味皆充足 诸树生衣服  众彩共庄严 树高三俱舍  花果常充实 时彼国中人  皆寿八万岁 无有诸疾苦  离恼常安乐 具相悉端严  色力皆圆满 人患有三种  食衰老便利 女年五百岁  方乃作婚姻 诸有欲便利  地裂而容受 人命将终尽  自往诣尸林 城名妙幢相  轮王之所都 纵十二由旬  广七由旬量 其中所居者  皆曾植妙因 此城有胜德  住者咸欢喜 楼台并却敌  七宝之所成 关钥及门庭  种种宝严饰 绕堞诸隍堑  皆营以妙珍 名花悉充满  好鸟皆翔集 七行多罗树  周匝而围绕 众宝以庄严  皆悬网铃铎 微风吹宝树  演出众妙声 犹如奏八音  闻者生欢喜 处处有池沼  弥覆杂色花 园苑擢芳林  庄严此城郭 国中有圣主  其名曰饷佉 金轮王四洲  富盛多威力 其王福德业  勇健兼四兵 七宝皆成就  千子悉具足 四海咸清肃  无有战兵戈 正法理群生  设化皆平等 王有四大藏  各在诸国中 […]

Continue reading →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

大正藏 No. 0456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姚秦 鸠摩罗什译 1卷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姚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 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 无比功德人  正尔当出世 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 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 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各各同心。欲请法王转正法轮。诸根不动心心相次流注向佛。是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各从坐起右绕世尊。五体投地向佛泣泪。尔时大智舍利弗。齐整衣服偏袒右肩。知法王心善能随顺。学佛法王转正法轮。是佛辅臣持法大将。怜愍众生故。欲令脱苦缚。白佛言。世尊。如来向者于山顶上说偈。赞叹第一智人。前后经中之所未说。此诸大众心皆渴仰泪如盛雨。欲闻如来说未来佛开甘露道。弥勒名字功德神力国土庄严。以何善根何戒何施何定何慧何等智力。得见弥勒。于何心中修八正路。舍利弗发此问时。百千天子无数梵王。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共发是问白佛言。世尊。愿使我等于未来世。得见人中最大果报。三界眼目光明。弥勒。普为众生说大慈悲。并八部众亦皆如此。恭敬叉手劝请如来。尔时梵王与诸梵众。异口同音合掌赞叹。而说颂曰。 南无满月  具足十力  大精进将 勇猛无畏  一切智人  超出三有 成三达智  降伏四魔  身为法器 心如虚空  静然不动  于有非有 于无非无  达解空法  世所赞叹 我等同心  一时归依  愿转法轮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当为汝等广分别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汝等今者以妙善心。欲问如来无上道业摩诃般若。如来明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告舍利弗。若于过去七佛所。得闻佛名礼拜供养。以是因缘净除业障。复闻弥勒大慈根本得清净心。汝等今当一心合掌归依未来大慈悲者。我当为汝广分别说。弥勒佛国从于净命无诸谄伪。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愿大庄严。得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得见弥勒大慈所摄。生彼国土调伏诸根。随顺佛化。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减少三千由旬。时阎浮提地纵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净如流璃镜。大适意华。悦可意华。极大香华。优昙钵花。大金叶华。七宝叶华。白银叶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绵。丛林树华甘果美妙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俱生彼国。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病。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身悉长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宝庄严。自然化生七宝楼阁。端严殊妙庄校清净。于窗牖间列诸宝女。手中皆执真珠罗网。杂宝庄校以覆其上。密悬宝铃声如天乐。七宝行树间树渠泉。皆七宝成。流异色水更相映发。交横徐逝不相妨碍。其岸两边纯布金沙。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悉皆清净犹如天园扫洒清净。有大龙王名多罗尸弃。福德威力皆悉具足。其池近城龙王宫殿。如七宝楼显现于外。常于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瓶盛香色水。洒淹尘土其地润泽譬如油涂。行人往来无有尘坌。是时世人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若聚墨香风时来吹明珠柱雨宝璎珞。众人皆用服者。自然如三禅乐。处处皆有金银珍宝摩尼珠等。积用成山。宝山放光普照城内。人民遇者皆悉欢喜发菩提心。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罗赊塞迦(秦言善教)昼夜拥护翅头末城。及诸人民洒扫清净。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还合。生赤莲华以蔽秽气。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爱父如母爱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啖肉故。以此因缘生彼国者。诸根恬静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复有八万四千众宝小城以为眷属。翅头末城最处其中。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所障碍。夜光摩尼如意珠华遍满世界。雨七宝花。钵头摩华。优钵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弥布其地。或复风吹回旋空中。时彼国界城邑聚落。园林浴池泉河流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鸟鹅鸭鸳鸯。孔雀鹦鹉。翡翠舍利。美音鸠雕。罗耆婆阇婆快见鸟等。出妙音声。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游集林池。金色无垢净光明华。无忧净慧日光明华。鲜白七日香华。瞻卜六色香华。百千万种水陆生华。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净无比。昼夜常生终无萎时。有如意果树。香美无比充满国界。香树金光生宝山间充满国界。出适意香普熏一切。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若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天神力故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敌自伏。王有七宝。一金轮宝。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二白象宝。白如雪山七胑拄地。严显可观犹如山王。三绀马宝。朱鬣髦尾足下生华七宝蹄甲。四神珠宝。明显可观长于二肘。光明雨宝适众生愿。五玉女宝。颜色美妙柔软无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宝足下雨宝两手出宝。七主兵臣。宜动身时四兵如云从空而出。千子七宝国界人民。一切相视不怀恶意。如母爱子。时王千子各取珍宝。于正殿前作七宝台。有三十重高十三由旬。千头千轮游行自在。有四大宝藏。一一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伊钵多大藏。在乾陀罗国。般轴迦大藏。在弥缇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罗吒国。穰佉大藏。在婆罗奈国古仙山处。此四大藏。自然开发显大光明。纵广正等一千由旬。满中珍宝。各有四亿小藏附之。有四大龙。各自守护此四大藏及诸小藏。自然踊出形如莲华。无央数人皆共往观。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著。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心生厌离。各各相谓而作是言。如佛所说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更相偷劫欺诳妄语。令生死苦缘展转增长。堕大地狱。翅头末城众宝罗网弥覆其上。宝铃庄严微风吹动。其音和雅如扣钟磬。演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时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修梵摩。婆罗门女名梵摩拔提。心性和弱。弥勒托生以为父母。虽处胞胎如游天宫。放大光明尘垢不障。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坐宝莲华。众生视之无有厌足。光明晃耀不可胜视。诸天世人所未曾睹。身力无量。一一节力普胜一切大力龙象。不可思议毛孔光明。照耀无量无有障碍。日月星宿水火珠光。皆悉不现犹如埃尘。身长释迦牟尼佛八十肘(三十二丈)。胁广二十五肘(十丈)。面长十二肘半(五丈)。鼻高修直当于面门。身相具足端正无比成就相好。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以自庄严如铸金像。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肉眼清彻青白分明。常光绕身面百由旬。日月星宿真珠摩尼。七宝行树皆悉明耀现于佛光。其余众光不复为用。佛身高显如黄金山。见者自然脱三恶趣。尔时弥勒谛观世间五欲过患。众生受苦沉没长流。在大生死甚可怜愍。自以如是正念观察苦空无常。不乐在家。厌家迫迮犹如牢狱。时蠰佉王共诸大臣国土人民。持七宝台。有千宝帐及千宝轩。千亿宝铃。千亿宝幡。宝器千口宝瓮千口。奉上弥勒。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诸婆罗门观见弥勒能作大施生大奇特心。弥勒菩萨见此宝台须臾无常。知有为法皆悉磨灭。修无常想。赞过去佛清凉甘露无常之偈。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说此偈已。出家学道。坐于金刚庄严道场龙花菩提树下。枝如宝龙吐百宝华。一一花叶作七宝色。色色异果适众生意。天上人间为无有比。树高五十由旬。枝叶四布放大光明。尔时弥勒与八万四千婆罗门俱诣道场。弥勒即自剃发出家学道。早起出家。即于是日初夜降四种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说偈言。 久念众生苦  欲拔无由脱 今者证菩提  霍然无所碍 亦达众生空  本性相如实 永更无忧苦  慈悲亦无缘 本为救汝等  国城及头目 妻子与手足  施人无有数 今始得解脱  无上大寂灭 当为汝等说  广开甘露道 如是大果报  皆从施戒慧 六种大忍生  亦从大慈悲 无染功德得 说此偈已默而住。时诸天龙鬼神王不现其身。而雨天花供养于佛。三千大千世界六变震动。佛身出光照于无量。应可度者皆得见佛。 尔时释提桓因护世天王。大梵天王无数天子。于花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于法轮。时弥勒佛默然受请。告梵王言。我于长夜受大苦恼修行六度。始于今日法海满。建法幢击法鼓吹法蠡雨法雨正尔。当为汝等说法。诸佛所转八圣道轮。诸天世人无能转者。其义平等直至无上无为寂灭。为诸众生断长夜苦。此法甚深难得难入难信难解。一切世间无能知者无能见者洗除心垢得万梵行。说是语时。复有他方无数百千万亿天子天女。大梵天王乘天宫殿。持天花香奉献如来。绕百千匝。五体投地合掌劝请。诸天伎乐不鼓自鸣。时诸梵王异口同声。而说偈言。 无量无数岁  空过无有佛 众生堕恶道  世间眼目灭 三恶道增广  诸天路永绝 今日佛兴世  三恶道殄灭 增长天人众  愿开甘露门 令众心无著  疾疾得涅槃 我等诸梵王  闻佛出世间 今者得值佛  无上大法王 梵天宫殿盛  身光亦明显 普为十方众  劝请大导师 唯愿开甘露  转无上法轮 说此偈已头面作礼。复更合掌殷勤三请。唯愿世尊。转于甚深微妙法轮。为拔众生苦恼根栽。远离三毒破四恶道不善之业。 尔时世尊为诸梵王。即便微笑出五色光。默然许之。时诸天子无数大众。闻佛许可欢喜无量遍体踊跃。譬如孝子新丧慈父忽然还活。大众欢喜亦复如是。时诸天众右绕世尊经无数匝。敬爱无厌却住一面。 尔时大众皆作是念。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于佛法中净修梵行。作是念已复更念言。设受五欲经无数劫如无想天寿。无量亿岁。与诸婇女共相娱乐受细滑触。会归磨灭堕三恶道受无量苦。所乐无几犹如幻化。盖不足言。入地狱时大火洞然。百亿万劫受无量苦求脱叵得。如此长夜苦厄难拔。今日遇佛宜勤精进。时穰佉王高声唱言。 设复生天乐  会亦归磨灭 不久堕地狱  犹如猛火聚 我等宜时速  出家学佛道 […]

Continue reading →

佛说弥勒来时经 (1卷)〖失译〗

大正藏 No. 0457 佛说弥勒来时经 失译 1卷 佛说弥勒来时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以慈心念天下。往到佛所。前长跪叉手问言。佛常言。佛去后当有弥勒来。愿欲从佛闻之。佛言。弥勒佛欲来出时。阎浮利内地山树草木皆焦尽。于今阎浮利地。周匝六十万里。弥勒出时阎浮利地东西长四十万里。南北广三十二万里。地皆当生五种果蓏。四海内无山陵溪谷。地平如砥树木皆长大。当是时人民少贪淫嗔恚愚痴者。人民众多聚落家居。鸡鸣展转相闻。人民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乃行嫁。人民无病痛者。尽天下人有三病。一者意欲有所得。二者饥渴。三者年老。人民面目皆桃花色。人民皆敬重。有城名鸡头末。鸡头末城者当王国治。城周匝四百八十里。以土筑城。复以板著城。复以金银琉璃水精珍宝著城。四面各十二门。门皆刻镂。复以金银琉璃水精珍宝著之。国王名僧罗。四海内皆属僧罗。行即飞行。所可行处。人民鬼神皆倾侧。城有四宝。一者金。有龙守之。龙名倪[掾/虫]锋。主护金。龙所居山地名犍陀。二者银。其国中复有守龙名幡头三者明月珠。所生地处名须渐。守珍龙名宾竭。四者琉璃。所生城名氾罗那夷。有一婆罗门名须凡。当为弥勒作父。弥勒母名摩诃越题。弥勒当为作子。弥勒者种当作婆罗门。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长十六丈。弥勒生堕城地。目彻视万里内。头中日光照四千里。弥勒得道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树高四十里。广亦四十里。弥勒得佛时。有八万四千婆罗门。皆往到弥勒所师事之。则弃家作沙门。弥勒到树下坐。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时得佛道。国王僧罗闻弥勒得佛。则将八十四王。皆弃国捐王以国付太子。共到弥勒佛所。皆除须发为沙门。复有千八百婆罗门。皆到弥勒佛所作沙门。弥勒父母亦在其中。复有圣婆罗门千八十四人。皆复到弥勒佛所作沙门。国有大豪贤者。名须檀。人呼须达。复呼人民。以黄金持与弥勒佛及诸沙门。名声日布方远。须达复将贤善人万四千人。到弥勒佛所作沙门。复有兄弟二人。兄名鼓达。弟名扶兰。兄弟皆言。我曹何为是世间。宁可俱到佛所求作沙门耶。兄弟皆言。我善便到弥勒佛所作沙门。复有小女人辈八万四千人。身皆著好衣白珠金银璎珞。俱到弥勒佛所。皆脱著身珍宝以著地。白佛言。我曹欲持是上佛及诸沙门。我欲从佛作比丘尼。佛即令作比丘尼。弥勒佛坐为诸比丘僧比丘尼说。皆是释迦文佛时。诵经者。慈心者。布施者。不嗔恚者。作佛图寺者。持佛骨著塔中者。烧香者。然灯者。悬缯者。散花者。读经者。是诸比丘尼。皆释迦文佛时人。持戒者。至诚者。于今皆来会是闻。诸比丘所说经处者。皆于龙华树下得道。 弥勒佛初一会说经时。有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道。 第二会说经时。有九十四亿比丘。皆得阿罗汉。 第三会说经。九十二亿沙门。皆得阿罗汉。举天上诸天。皆当持花散弥勒身上。 弥勒佛当将诸阿罗汉。至鸡头末王所治城。王皆内宫中饭食。举城皆明夜时如昼日。弥勒于宫中坐说经言。语不可不作。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赞。佛说经已。诸比丘及王百官。皆当奉行佛经戒皆得度世。佛说如是。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当来下。 佛说弥勒来时经

Continue reading →

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 (1卷)〖清 工布查布译〗

大正藏 No. 1144 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 清 工布查布译 1卷 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 内阁掌译西番蒙古诸文西番学总管仪宾工布查布译 梵语阿(喇)鸦黑(厄答)喇巴呢(达哈)阿纳喇(阿)杂(阿)。 华言圣弥勒愿王。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 佛告阿难。夫弥勒菩萨摩诃萨。往昔誓行菩提行时。昼夜六时。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发如是愿文。 敬礼一切佛  及具天眼仙 菩萨摩诃萨  并诸声闻众 令避恶趣隧  而示涅槃路 引入无老死  敬礼菩提心 我由无明心  所作一切罪 今于佛面前  忏悔尽无余 自我三业门  所积资粮福 是我普慧种  愿我道无尽 十方诸国中  所有供养佛 佛昔随喜者  我今皆随喜 忏悔一切罪  随喜诸善根 敬礼一切佛  愿得大智慧 十方一切处  所有大菩萨 止于十地者  请速等正觉 既证圆觉心  降伏诸魔军 为利诸有情  愿请转法轮 以大法鼓音  度众生苦际 愿经无量劫  常住世说法 祈运大悲智  慈济诸有情 陷溺贪欲泽  恩爱所缠缚 众生被障碍  诸佛不憎捐 慈悲诸含识  拔出三有海 一切三世佛  所行诸道法 我今皆随学  愿证菩提道 同登六彼岸  度六道众生 证得六神通  愿成无上道 无生及本源  无处无自性 悟此真空理  无智亦无得 无命无众生  无背无取向 愿达无我法  即等大仙佛 愿不住二执  所摄一切物 为利益众生  不吝行布施 物种侈靡盛  我应用丰足 物性等空寂  圆满布施度 所受止作品  无瑕最清净 及无痴矜慢  圆满戒律度 如地水火风  四大无触背 侵犯靡嗔恨  圆满忍辱度 发心始终勤  恒喜不懈弛 身心勇猛力  圆满精进度 调伏正定聚  如幻三摩地 金刚禅那等  圆满静虑度 […]

Continue reading →

弥勒经游意 (1卷)〖隋 吉藏撰〗

大正藏 No. 1771 弥勒经游意 隋 吉藏撰 1卷 弥勒经游意 有十重。 第一序王 第二释名 第三辨经宗体 第四论因果 第五出世久远 第六论成道真应 第七辨三会人多少 第八论与释迦同时涅槃 第九明教大小 第十杂料简 第一序王 诸佛出世大事因缘故。居初发心不足之地。专觉无所得大乘修诸万行故。或上兜率。为诸天子。说般若波罗蜜。或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时。下阎浮提。乃成种觉。故前佛后八相成道。绍位绍尊。皆是一生补处。故前记释迦。次授弥勒。明此菩萨功等十地。德成高行。逾三忍之上忍。方当改斯秽土。为彼净国。人寿即八万四千。田即一种七获。况乃名华软草浮空满地。宝藏神盈瞿逸陷。三会说法。道挂天人。一切名字悟无生忍也。 第二释名 此经若存胡音。应言佛陀般遮阿那罗弥勒菩萨耨多罗修摩兜率陀提婆修多罗。汉言觉者说观慈氏大心众生上生知足天经也。今简异名不同。一名毗留。亦名阇那迦。此云成。佛陀此云觉者知者见者等也。三藏云清净觉也。修多罗亦云修妒路修吒罗修林岚。异名有四。三藏云。修多阑多含五异名。今上下生两经。举胡汉两音与人法二种。因经明以尔者修行之人。皆是前生后生人得成佛故也。次简阿逸多与弥勒。阿逸多此云无能胜。故净土经云莫能胜也。弥勒者。亦弥帝礼。或名弥帝隶迦也。婆修密经亦言和修密经。云阿罗弥勒也。皆云观慈氏。但相传。或云阿逸多是名弥勒是性。或云阿逸多是性弥勒是名。两释未详取舍也。人曩劫行慈。久习慈因。修慈以立为名。举德标人。故言慈氏。故释论云。阿难问佛。何因缘故。得弥勒字。佛答。过去久远。于阎浮提中。有一佛出世。名曰弗沙佛。彼时有国王。名昙摩留枝。往佛所时。见一比丘。入慈心三昧。形身安静。放大光明。王见则问佛。此比丘。入何三昧。光明乃尔。佛答王云。此比丘。入慈心三昧。王闻此语。信增钦仰言。此慈心定魏魏乃尔。我亦修习此慈心三昧。尔时。昙摩留枝王。今弥勒是。于世则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久习性故。至成佛时。犹名慈氏。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佛。初本乞油供养诸比丘因缘。名然灯。亦名锭光佛。如声类书云。有足名锭。无足目镫也。贤愚经十二卷云。弥勒生在波罗捺国劫波利村辅相之家。初生有三十二相。身紫磨黄金色。姿容挺特。辅相欢喜。召相师相之。相师善。因尔立名。则问儿生时凡有何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儿以来。慈矜苦。相师喜言。是儿者必慈心。因此为立名。号曰弥勒。父母爱重。心无有量。其殊胜名相相称。令国土宣传闻名。波罗捺国王名梵摩达。闻之心怀惧。恐夺王位。意欲未长大时方便除之。其父母知之。遣人遂与其舅。舅名波婆利。领五百弟子。在异国学道。舅得弥勒已教学问。学未□岁时。则通经书。其舅。后时闻有佛出世。则遣弥勒等十六人往至佛所。思念为四。一问几相。二问年寿。三问弟子。四问性。弥勒问已。如来欢喜答。佛更开化说法。其十五人。则得法眼净。各从坐起。则索出家。佛言善来。便髻自堕。重以方便。为其说法。十五人成阿罗汉。弥勒七岁发心而已。弥勒后时从佛还迦维罗国。大爱道比丘尼为佛自手纺绩。作一端金色缕之叠袈裟。系心积想。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之。还令供养众僧。逐语则供养众像。众僧之中行之。无有欲取者。弥勒前则取著之也。时佛过波离捺国。身紫摩黄金色。又被金缕织袈裟。表里相称。行乞食至大上。擎钵住止。人民见之。视者无有足。虽皆敬重之。而无有人与食者。时有一穿珠师。将还家供养。其妇怒言失穿珠师之利。弥勒则将此师还众僧。众僧广说法供养利重。佛为其人。阿那律过去世一毡生生世世无贫。亦为说施弥勒未来果报事也。 第三辨宗体 一往大判。上生经者。以大乘为宗体。下生经者。以小乘为宗体。故上生经内。具证六度四等菩萨行。亦具诠中假。故大乘因果等为宗。如后第九段中简也。下生经。但辨戒定慧三品三藏。故小乘为宗。故三会说法证四果而已。亦但说假。不明中故也。同经中。具明常乐等四德。云何小乘为宗耶。答。常乐等四德义。辨小乘涅槃义。说四德等。亦是对坏其无常等。说常乐等。未必与破三修比丘说常乐等四德。或傍明大乘故下生经云。则此日出家得阿耨三菩提也。一家义宗。而法无非经。色表非色。香表非香等。而法例无非经。但就释迦教。色声等为经体。不二而二明之。十五色中。三色为经体得也。若言宗体异者。正法为体。因果为宗也。具如大经疏与大品疏等也。 第四论因果 有三。第一明因行。第二论果德。第三辨始终。 第一明因行。经与论释不同。如摩德楞伽藏经云。于一一地中。经百千大劫。方成一地之行。不数软根者也。若如大智论迦旃延子云。三阿僧祇劫。修习果行也。 问曰。迦旃延子。申半教与辨菩萨积劫解行者。何谓半教。则是小乘大乘满教也。 答。亦难知之。但有傍有正。迦旃延虽正明小乘教。而傍明大乘满教菩萨行。何傍也。如成实论云。正解三藏中实义。而不妨彼论大小。利业品云。檀等六波罗蜜得阿耨三菩提果也。阿僧祇者。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十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迦陀。过伽陀名一阿僧祇也。就释迦菩萨发心行行者。第一阿僧祇中。解行而不自知我当作佛。第二阿僧祇中。虽自知我当作佛。而不敢发言。心无所畏。具之而知也。经弥勒发心在前。释迦发心在后故。佛藏经云。弥勒昔时值善明佛出。于佛所。最初发菩提心。故经云。弥勒发心在释迦前四十劫也。又大方便报恩经云。今释迦前有一佛出世。名大释迦牟尼。时于地狱中火车见受苦。方得发大心。从此过去大释迦佛至罽那尸佛。为初阿僧祇。是时释迦菩萨。不离女身。从罽那尸佛。至燃灯佛。名为第二阿僧祇。是时始得离女身。是时菩萨持华供养。上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淹泥。是时燃灯佛。坐为授记。汝于来世。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名为第三阿僧祇。修种智满足作佛也。 第二论果德。有近果与远果者。如经云。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本生处。舍命生于第四天。名为近果也。远果有二种。一者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时。下阎浮提成佛。则是应近果。二者若积劫修行。金刚心后成佛。名为真果。是远果也。 问。横疏论之有可如此。竖密正果何不辨之。 答。正果非近与远。非因非果。不辨之。若欲强明之。亦得也。 第三辨始终时节。如贤劫等经云。有三世劫。劫有千佛。过去庄严劫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星宿劫千佛。此三千佛。往昔同修行胜因故。次第致果。在乎三劫。又贤劫佛千独为一类。然贤劫千佛中。前四佛已过。今弥勒是第五佛。当出世兴也。出世有前有后故。今具叙之。大论迦旃延子云。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百劫修行三十二相业自在迟速。迟则百劫。疾则九十一劫也。五华散供养佛故。后九十一劫当作佛。但直明之。应百劫满足作佛。精进苦行故。超逾九劫。余九十一劫也。若不超者。应在弥勒后成佛故。经中往往云。弥勒发心行道在释迦前。但不精进苦行故。成佛处后。故弥勒自念言。我千阿僧祇劫。生在兜率陀天。说法度诸天。不能暂舍身种种苦行也。释迦精进苦行故。超之九劫。得成佛也。如大经中闻罗刹说偈超十二劫。大论云超九劫。不同者。诸师释云。小劫超十二劫。大劫超九劫。三劫各超三劫。故九劫也。 问。大经云何得师偈超十二劫。大论名为九劫耶。若大经云。雪菩萨。闻罗刹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故。超十二劫。大论云。广解弗沙佛出世时节。不定说时节久远。但彼佛有二弟子。一者名释迦。二者名弥勒。弗沙佛。观释迦菩萨心未纯熟。所化弟子心已纯熟。所以尔者。释迦心自利为傍。化他为正。又弥勒心已纯熟。而所化弟子心未纯熟。所以尔者。自行为正。化他为傍故也。是时弗沙佛。作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化度。众人心难调伏。故弗沙佛。欲使释迦疾得成佛。则雪山于宝窟中。入大光明三昧。是时释迦菩萨化外道仙人。上采名华。仍见弗沙佛化生宝窟中身放光明。菩萨见佛。心大欢喜。便先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观佛。目不曾眴。七日七夜。以偈赞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有如佛者。七夜谛观于佛。目未曾眴。于是得超九大劫。于贤劫中成佛也。有人言。今超者相好业中超有种智曰超。今谓不然。超非超者并然后熟。波若业超。若得波若则万事进也。但此九十一劫。佛出世不同。如释论第九卷云。前九十劫中。有三佛出世。后十劫中。有千佛。九十劫中初劫有毗婆尸佛。秦言种种见也。第三十二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佛。秦言火。亦云顶髻。二鞞怒婆附佛。秦云一切胜也。第九十一劫。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餐陀佛。亦名呴楼孙佛。大论不见翻。昆仑三藏冠顶亦云帽佛。佛生时如珠有出也。二名迦那含牟尼佛。秦云金仙人。又云屈仙人。三名迦叶佛。四名释迦牟尼佛。四佛足前三佛。则是七佛。其前三佛在九十劫中佛也。初佛寿命八万岁。第二佛寿命七万岁。第三佛寿命六万岁。余有四佛。在第九十一劫。劫号为贤劫。初人寿命数千万岁。渐减渐减。五百万岁时。有转轮圣王。即出行化。从尔后。稍稍减也。贤劫经云。至四万岁时。有第四呴那提佛。亦云呴楼孙佛。出世五浊。经六万岁。至三万岁时。有第五呴那含牟尼佛。出世五浊。经云四万岁也。二万岁时。有第六迦叶佛出世。寿命二万岁。迦叶佛后渐渐减人命至千二百岁时。释迦始上兜率天。于天数四千岁。则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命百岁时。从兜率下。阎浮提作佛。正法五百岁。像法千年。过千五百岁。则释迦法灭尽。别经云末法一万年也。唯有辟支佛。行也。人命稍稍促至十岁时。三灾竞起。土地雕荒。诸恶人死尽。国界空疏。相见则相杀。时有仙人出世。名郭相。亦云郭智。劝戒云莫相杀因缘渐渐促短。劝须修善行慈之相。恶人等。改往修来。因缘经故。即复所生子。寿二十岁。如是子复生子。子孙寿四十岁。传增至百岁一万三万六万岁时。有转轮圣王。出世行化。王王相次。经第七时。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兴世。于时安乐人民炽盛时下生也。大贤劫经云。慈氏佛光照四十里。梵志种。父名梵摩。母字梵经。大弥勒经意云。父是因缘有人主之德。故言修梵摩。此云善德。亦云善净。母名梵摩拔提。此云德主。亦云净主也。贤劫经云。子曰德力。多闻侍者曰海氏。智慧弟子慧光。神通弟子曰坚精进。佛在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正法八万岁。舍利共兴一大寺弘法也。师子佛光照四十里。君子种。父名勇师子。母名江音。子名大力。多闻侍者名善乐。神足弟子名雨氏。智慧弟子名智积。佛在世时。人寿七万岁。三会说法。正法亿岁。舍利流八方上下也。从呴楼秦佛。至九十九佛。共出前半劫。后楼至如来。独用半劫。楼至佛灭后。更六十二劫中。空过无有佛出世。过尔与后。第六十三劫中。有一佛。号为净光称王如来。出世寿命十小劫。化众生。过此佛后。复三百劫。空无有佛出也。此虽有千佛。前后合言三千佛也。 问。楼至如来。何以独用半劫耶。 答。应是随机缘应如数耳。 问。此何故贤劫中有千佛耶。 答。力士经云。昔有转轮王出世。有千子具足。诸王子各发菩提心。愿求作佛。父圣王欲诫。此千王子。虽前作佛。题取千王子名。对王子。以香汁洗之。令千王采取算。得第一者最初佛。如是至九百九王子。最后一王子。一名字第千佛。诸王子讥言。我成佛化已尽。汝复作佛何所处度。小王子闻此语悲泣。复更思惟。世界无边。众生无尽。我今发愿。愿我作佛时。我在世界众生寿命。具与诸王子等所度众生数亦同之。于是地六种动。佛即与其授记。以是因缘故。最后一佛。独当半劫也。以泣啼故。名为啼泣佛。啼泣标佛。楼至者此啼泣。亦云光明。佛生时有胜光明故。于是诸王子即发愿。王子作佛时。我等金刚护楼至佛。但金刚护。此是五性执金刚护。此是五性中促金刚神护也。 问曰。贤劫中千佛。可是圣王世。千子具足。提所名牵取偈。次第出世作佛。去来两二世二千佛。何因各千佛出世耶。 答。诸法师云。不见经说因缘。此即有之。而类例得言。如现千佛因缘。如大品经云。此天主问。须菩提答。释般若者。十方恒河沙佛国中。亦如天主问须菩提答。所以尔者。诸佛道同故也。地摄两论。成毗二家义宗。成佛之体。更非异物。亦是众生神识有续不断。终成极果。若诸治滓秽。则众粗斯尽。种智国明湛然常住在之。曰则广修万众行善满。以成万德也。故金刚心谢。法身即起。转无明以为明。故大经云。无明转反为明。若通论成佛。凡有识之者。皆是其体。故大经云。而众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得三菩提。别而论。唯积劫修行。金刚心后。众德圆备。乃名真成佛也。今大乘宗。横论之。假名说之。亦有此意。但一家义宗彼。若彼诸家。心识成佛。云心打破洗尽净假名名为真成佛。而弥勒者。如十住断经与诸佛下生经意。久已成佛。但迹中一日出家则此日成佛也。若论法身之体。名言心识绝。但慈悲满足。不违誓愿。万德庄严。所以尔者。为化物故形杂界应。迹众生故。种种应现。为化物令出有无与生死故。虽形不同。今七佛形寿等不同。如长阿含等经云。第一毗婆尸佛。亦名维卫佛。佛是刹利王种。刹利此云分田。是性憍陈如。佛身长二千四百里。紫摩黄金色。诸金钗是树下金。夫人一时礼佛。头上钗落地。都不见金钗下乎。横之佛光影不现。故知佛色紫磨黄金色。复昧阎浮提金。阎浮提阿阇那。此云岁树也。南阎浮提此树表名也。此树高上四十千里也。毗婆尸佛。父名般头摩多。母名槃摩底。子名欠拏。城名槃头摩也多。圆光百二十由旬。寿命八万岁也。第二尸弃佛。亦名式佛。亦是刹利王种。姓憍陈如。身长一千六百八十里。身色亦紫摩金色。通身光一百由旬。寿命七万岁。尸弃佛。父名明相。母名光曜。子名无量也。第三毗舍婆佛。亦云鞞怒附佛。亦是刹利种。性憍陈如。身长一千二百八十里。圆光四十由旬。通身光六十由旬。寿命六万岁也。毗婆沙云。佛父名善证。母名称戒。子沙学。城名无逾。第四呴楼孙佛。亦名迦罗鸠餐驮佛。是婆罗门种。此云行。性迦叶。身长一千里。圆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寿命四万岁也。毗婆沙第四十六云。多闻弟子名散奢婆孙。佛父名礼德。母名善枝。子名上胜。城名安和也。第五呴那牟尼佛。亦是婆罗门种。性迦叶。身长八百里。圆光一千二百里。通身光一千六百里。寿命三万岁。有多闻弟子名苏坻。佛父名女德。母善胜。子名道师。城名清净也。第六迦叶佛。此云龟。亦是婆罗门种。姓迦叶。姓为名也。身长十六丈。寿命二万岁。亦云三万年也。大经云。迦叶佛七日入灭。此意释不同。一云七月入灭。二云七日说常乐我净。非入灭。此意似应二万岁也。佛父名梵德。母名财主。子名进运。城名婆罗捺也。多闻弟子名药婆参也。第七释迦牟尼佛。此是刹利种。姓释迦。身长一丈六尺。圆光七尺。佛寿八十岁。与释迦寿命。经论出不同。中本起经云。佛寿八十。双卷泥洹经云。七十九。行年八十。胎经第十二卷王世品云。释迦寿命八十四也。阿含经云。佛寿八十五。释论第三十四卷云。释迦佛寿百岁。婆娑云。三阿僧祇劫。寿命。与他化自在天寿一种。万六千岁。但八十年。受余年者。众生机品堪八十故。入灭余化众生者。付诸声闻菩萨等也。如此等时不同意。或时随物所宜。见应寿无定。如来大期八十。于第七十九年说大经。若尔者。法华云四十余年者。此必是大经之所说。更退一年。是七十八年上说法华。若尔以八十为定者。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正取上。仍说法者。佛初说法时。有人年十一许。已能至佛所谓法比至堪闻法。至佛灭去。复得年已六十一。佛灭度去已。复四十许年时。此人始百一岁。具闻说法。始终之说法。此人在世。由能说法行化。纯风相在。盛行佛法也。此是诸师说意也。释迦父名净饭王。母摩耶。子名罗睺罗。城名迦毗罗跋提法。多闻弟子等如居士经说也。毗婆尸佛至释迦。初生时为行七步。举手而言。三界皆苦。天上天下唯为独尊。又皆于四方。观见老病死沙门。学道皆趣鹿野苑。转四谛法轮。诸师说如此也。又七佛并是上金色也。观佛三昧经第八卷云。弥勒身长千尺。若如成佛经云。身丈十六丈。圆光百由旬。寿命八万四千岁。是婆罗门种。姓梵志。父名修梵摩。此云净德。亦名善德。母梵摩跋提。此云德殊。子名德力。城名翅头末。多闻弟子名海氏也。胎经第二卷云。释迦从胁生。弥勒从顶生。我寿百岁。弥勒八万四千岁。我国是土。汝国是金。我苦。汝上乐也。寻弥勒是贤劫第五佛。过去名庄严劫。有千佛。最初佛名华光佛。最后佛名毗舍婆如来也。现在贤劫有千佛。最初佛名呴楼孙佛。最后佛名楼至佛也。未来名星宿劫。有千佛。最初佛名曰光净光称王佛。最后佛名须弥相如来也。若依称扬诸佛三千佛经云。过去千佛中。最初佛名人中尊佛次师子步佛。最后佛名金刚王佛。贤劫千佛中。最初佛名呴那提。次伽那含牟尼。最后佛名楼至佛。未来千佛中。最初佛名王中王佛。最后佛名曰转场尊上德佛也。 第五明出世时节久近 劫初人寿命数不同。或云千万亿岁。或云四万岁。或云八万四千岁也。渐渐转促。正于百年乃至十岁。杂心亦同也。故楼炭经云。人寿至十岁时。有三小劫。一者刀剑劫。二者谷贵劫。三者疾疫劫。刀剑者。人多贪粗。行十恶法。若行善众共笑。推为愚。争共灭。相教作恶。无一善人。尔时人民。亦寿十岁。时女生五月日生儿。人多行非法。所有饮食羹味一切衣服皆悉灭尽。天下山林豁谷崖岸自然而生。所有七宝皆没地中。但棘荆。于时人民不教。父母不承。卑沙门无人。人民相见。但欲杀害。譬如猎师见鹿獐便欲杀之。于时草木瓦石。皆化为刀剑。展转相杀人既止寿十岁中。有之者。见此相杀。走入山林溪谷深河相中藏。言无有能杀我者。我亦不杀汝。人便在山林。食诸树根果。相杀七日便止。又经云。七日方止。时人死者。皆堕泥利中也。相杀既止。智者乃出。相见共相约敕。不宜相杀害。于是天下人民。更善行。其后生子皆寿二十岁。如是后生孙寿四十岁。稍增至八十。乃至百千一万二万四万六万岁。既约相戒。并为善行。其寿稍稍增长。如久久天下人民皆寿八万四千岁。然后当有佛出世名弥勒。天下兴衰。其相如此。是为刀兵劫也。饥饿劫者。人多作非法。恶疾邪见。悭贪嫉妒。守财不施。水旱不节。田种无收。米谷转尽。食粒惊贵。释秕糠街巷叶落。以自尔。秕叶既尽。家凿地下。食草木根。在先而死捺则死人复共食啖。啖之转饥渴。于屠杀之处。乃至冢间。拾诸骸骨。煮汁饮之。以此自消。饿饥死尽者。生饿鬼中。名为饥饿劫也。疾病劫者。人皆正见。修行十善。终不生三劫中也。但人无福德。值恶时恶人故。疾病众多。又无他方计少有贤业。虽行众善不能攘劫。遇病辄死。生平在世。侵烧挝打捶。既其心乱。临死时。接其精神。直落三恶道中。受无量苦也。故经云。一日一夜持不杀戒。终不生刀兵劫疾病劫也。又云若以呵梨勒果施僧。终不生病疾疫劫中。若一食施僧供僧。终不生饥馑劫。此阎浮提恶劫可起。余方少此间刀劫起。彼唯重嗔。此间疾病劫起。彼惟气力羸劣。此有饥馑劫。彼但小小渴耳。此三劫者。出长阿含经三法度经华严经及大论与杂心论等撰之也。经云三劫者时序改发恶时为小劫。非是四十里方名等小中大三劫也。 第六辨成道 先明七佛成道。坐树不同。依长阿含经明之。第一毗婆尸佛。坐波罗树下成道也。第二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道也。第三毗舍婆。坐博落叉树下成道也。第四呴楼孙佛。坐尸呴琉树下成道也。第五呴那含牟尼佛。坐忧昙婆罗树下成道也。第六迦叶佛。坐呴律陀树下成道也。第七释迦牟尼佛。坐贝多罗树下成道也。又十住毗婆娑。明前六佛树名是同。唯释迦坐阿输陀树下成道也。第八弥勒。龙华树下坐成道。但成道真应二种成道。毗如第四重中说。今文明之。理成佛即是真成佛也。二应迹成也。言理成者。从夫修行。乃至登十地。未多常住。穷学后心。如来圆明。斯即本无今有。故言理真成也。言应迹成者。如弥勒大士。即出家日。坐龙华树下。成等正觉。故言应迹成也。总谈因果。不出二种。一实行修因得实行之果。即是凡夫依怖修行无所得。乃至十地。此等并是实行之因。金刚心后。佛果起时。此是实行之果也。二迹中行因得应身之果。如释迦六年苦行。此即迹中修因。三十成道。此是应身之果。今弥勒成道迹因应也。 第七明三会度多少不同 依观佛三昧经明之。七佛三会度人不同。第一毗婆尸佛三会说法。初会说时度十六万八千人。第二会时度十万人。第三会时度八万人也。第二尸弃佛。亦三会度人。初会时度十万人。第二会时。度八万人。第三会时度七万人也。第三毗舍婆佛二会说法度人。初会时度七万人。第二会时度六万人也。第四呴楼孙佛。一会说法。度四万人。第五拘那含牟尼佛。亦一会说法。度三万人也。第七释迦牟尼佛。亦一会说法。度千二百五十人也。并是善来得戒人也。诸师云。此观佛三昧经未知何时度千二百五十人。初度提谓婆梨人等。不见多人。为五人说法。只见枸邻等五人。若合诸天明之。经自云八万诸天悟道。故难解之。又非是一会度人也。但是一坐异闻悟道。名千二百五十人也。又云优楼毗缧迦叶等三兄弟为一千。舍利弗目连二人眷属为二百五十人。又云。身子弟子等六百五十人。目连六百人。合一千二百五十人也。释迦一会说法者偏就于鹿苑中为说四谛法轮明之也。此七佛中。三会。或一会。或会不同也。第八弥勒佛三会说法度人。多少不同。如胎经。释迦语弥勒偈言。汝生安乐国。亦不如我累苦。汝说法甚安。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二说九十四。三说九十二。我初说十二。二说三十六。汝所三说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亿人。受五戒者。九十四亿。受持三戒者。九十二亿人。一称南无佛。汝父梵摩净。将八万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初开度。报恩经与本经亦云。三种人是释迦先化人得此经说也。又胎经第三卷法住品云。佛告弥勒。我今缘尽。无教化处。今所化众生。分作三分。付阿难度。与难陀复罗度之。余一分付弥勒度脱之也。 第八辨弥勒与释迦同时涅槃不同灭度 寻佛是周庄王十年夏四月八日辛卯度恒星不现时即是佛生日。佛是惠王八年四月八日出家。于时年十九。至惠王十九年四月八日成道。于时年三十。至经五年二月十五日灭度。于时年八十。佛自出世。从周庄王至契。合得一千二百四十年。具如大经疏中辨之也。菩萨处胎经集法品云。如来即二月八日成。八日转法轮。二月八日降魔。二月八日而入涅槃也。诸经说小小不同。次明弥勒入涅槃时节故。如弥勒观经云。优婆离问佛言。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前后诸经。说阿逸多当得作佛。此人具凡夫身。未断诸结。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答言。此人从今去。十二年中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仍为诸天子广说法也。优婆离又问佛。今此大士。何时于阎浮提生于彼天。佛答。却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于波罗捺国劫波利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入灭尽定。而取灭度。时诸人等起众宝塔。供养舍利。于兜率天上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昼夜六时。说法度诸天子。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尔乃下来生此作佛也。言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者。旧论诸师云。此观经同初教法轮。亦如释迦。以凡夫身。六年苦行。方得作佛。为例也。今经既应现为慈心位。故上生经中。具六度四等菩萨行。即不退转之行。具论中假者可言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耶。但优婆离执小乘意问耳。半教之宗。真凡夫身成佛。都不论前身证圣与成佛。故作如此问耳。今大乘具论本迹故。佛答直明上天兜率生依正报事。修趣不修不断等事也。故大品经云。入法位人。得初授记。又十住断结经云。弥勒久已成。为慈悲本愿故。现身成佛。大品经梦行品云。弥勒久行六度。无所得故。又如大品第卷云。昔于华严城内。见燃灯佛。即得不虽六波罗蜜行。若尔岂得言不修定断烦恼耶。大经第三十四卷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发心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上道也。华严经第四十七四十八卷云。弥勒菩萨语善财云。我于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婆罗门种性中生。为欲灭彼憍慢心故。化度父母及亲族故。于中受生。于此命终。生兜率天。化度彼故。于彼天上。寿命终尽时。下生此间。成等正觉。汝及文殊师利。谓得见我。汝往诣文殊处。问菩萨行。修菩萨道。何以故。文殊师利。常为诸佛之母。常为诸菩萨之师也。若尔诸经分明如此说者。可言不修定烦恼耶。但诸论师等义宗。发心之位定下假名定前为发心。即是真凡夫位次故。作如此判耳。今明发心位。具中假明之故即齐也。又寻捡众经。释迦与弥勒灭度时节释不同一者。地摄成毗诸家云。弥勒于人。入般涅槃。应是释迦灭度。何以得知。说法华经时。亦有弥勒。若至双林法席。不复见列弥勒名。说法华在前年之末。说涅槃是今岁之初。若弥勒在佛后生天者。便应在涅槃法席。而今无者。当知必是佛前入涅槃也。二大经云。弥广菩萨者。通论诸菩萨。若尔弥勒预在弘广菩萨限中。无有一菩萨名弘广故也。三今谓则不然。如第一诸师说。第二云似有如此义。而释论第一卷与第百卷。亲云佛灭度后阿难文殊弥勒三人结集大乘藏。故知佛灭后方入涅槃。若尔成略。故不引名。或是如第二释也。 第九简教大小乘 旧诸师云。释迦一化现形致教。不出二途。一是世教。二是出世教。明世教有三种。一者三归。二者五戒。三者十善也。二者出世教。亦有三种。一顿教。为利根大行人说。如华严大乘等经是也。二者偏方不定教。为中根人。如夫人与金光明等经是。三者阶渐次第教。此为下根人说经。即是五时四时等经教是也。谈此经。于二种中道出世教与三教中。师解若同。一云是偏方教。明未来因果成佛净土因果之事。依正二果事事精华。具如经文所说也。二云此是次第教。五时教中此是初教。补释迦。并论一生成佛事。亦是小乘。指授记事名本末经中说也。又此既从阿含中出。阿含中是三藏教。此经理因是小乘教。若如大弥勒经别说。未必是阿含中出也。又一云是大乘教故。中阿含复释是大乘。即此经文中。有常乐等语。今谓不然。汝既言阿含经复是大乘等者。非正宗。傍明大乘也。故今谓上生经是正是大教。故经文多具明六度四等菩萨行菩提心无上道也。亦具论中假故。大乘因果。第三假明宗中说下生经是小乘为宗故。说文唯证四果而已也。 问。若尔经文何言证常乐等四德耶。 答。寻常等语品。漫如小乘灭度无为中亦义记常乐。大乘妙有亦得明常乐。假属大乘。可例如般若教。已上一例。或可是对悟无常说常等事。何必是破三修比丘说常乐我净也。 第十明杂料简 问。此经既是大乘经。何故不安五事。 答。传云。既从大成佛经出。故略尔不安五事。大经云。既有五事。所以小本无。如观音经。不安五事。大本成佛经安五事。佛住优摩加陀国。游彼沙山。此翻云孤陀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等。经行山顶。与说经也。 问。此经宗。净土因果为宗。是名净土。 答。此国土秽土中净秽土。非是如无量寿净土等。何以知之者。大论云。地居故非诸天。无欲故非欲界。贤愚经云。弥勒出世时五百岁行嫁有妇女等。即得是好净土也。 问。释迦何故十九出家三十成佛。弥勒何以且趣出家。初夜成道耶。 答。旧云弥勒发心来久故。所以小乘时成道。释迦发心成近故。所以久时成道。 问。释迦发心成近故。不即成佛者。发心成近故。在后成佛。何言前佛成。 答。释迦精进苦行故前成佛。 问。由精进苦行前成佛者。精进苦行故即得出家成佛。不应久久成佛也。今未必然。是明随缘机宜方便久远不同示耳。 问曰。释迦何故托生刹利性。弥勒何以托生婆罗门性。 […]

Continue reading →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2卷)〖唐 窥基撰〗

大正藏 No. 1772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 唐 窥基撰 2卷 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题序 大慈恩寺基撰 原夫性质杳冥超蹄象而含总。觉体玄眇绝视听而融贯。方智云法縠月察神理而犹迷。假慧仞于丛筠揆灵机而不测。至道圆而粹容显。实际彰而真识净。然后俯提十地疏海目于宝方。下控三乘挺仙仪于垢城。若鸿钟之虚受应物扣以腾声。譬皎魄以澄晖循器清而肆影。故有绍隆报佛即灌顶于甄台。纂业化身先贻神于绀殿。抚根熟而趋座待生机而降迹。斯乃三际受职之宏仪一生补处之灵范者也。今此经者洒群萌之一雨。济众兽之通津。运弱丧之大舟。引炎童之妙轮。虽复探幽晓秘归乎异线之华。然而拯溺符机寔在此筌之叶。所以金光夕烛旗有景于昏徒。芳蘤前雾表无亏于后实。妙祥之俦波萎鹙子之辈云趋。虽则禀训一时实乃津梁千祀。若夫天宫圣境资莫限之因严。觉苑神几叶无强之德履。匪心枢而揽观。岂语极之扬光教府自陈题衡息。赞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者。六事齐修二因兼积。心勤妙境欣趣日观。弥勒梵音此云慈氏。母志悲缠蠢类。子性恤及怀生。宿愿今诚俱以标号。道圆上果迹履下因。祈觉运生假称菩萨。上生即往升兜率。言知足自在光洁神用名天。此由补处天宫端居利他。祈心住观必获瞻奉。经者摄也贯也常也法也。生资教摄永绝樊笼。理藉文贯长离散灭。百灵常轨千叶良规。利物诠真目为经也。 初释经文聊以五门分别。一佛成权实。二慈氏所因。三时分有殊。四往生难易。五问答料简。 第一佛成权实者。权谓随宜接物。实谓究理往真。佛之身说皆有此二。只如法华经为引不定性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显一乘教为实二乘教为权。即涅槃经半满教也。胜鬘经中明决定义云。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唯有一乘无有二乘。即唯说有一乘为权。说有四乘为实。谓大乘独觉声闻及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教既如是。身亦复然。故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彼如来妙体即导师法身体不可见。彼识不能识。其论又云。应化非真佛。彼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以法身为实。二身为权。法华经中执粪器而著垢衣喻权身也。现寿量而无边际显实身也。此以受用为实。化身为权。然此三身有二四句。有报非化谓自受用身。有化非报谓现八相身。有报亦化谓他受用身。多受法乐可言受用。随机而现可言变化。有非报化谓佛法身。复有四句。有报非化谓自受用身。有化非报谓随生类六趣化身。长者居士猿猴鹿马种种之身。有报亦化谓他受用及八相身。前变化身亦此句摄。有非报化谓佛法身。虽此四句说身不同。权实二德总皆摄尽。略有二种。一者法身称实。余二并权。实者诸法体真。权者事相权迹。般若论云。应化非真佛等是。二者法身及自受用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是身之本俱离差别。功德智慧一一无边。不可以色形量而取。都无分限起尽之相。具真实德。修证实成。非应物现。名之为实。他受用身及八相化身随生类所示现。身可令下类皆知见是身之末。俱有差别。功德智慧非并无边。可以色心形量而取。然有分限起尽之相。具相状功德。因利他取起。应物而现。名之为权。故佛地论云。佛身有二。一实身二生身。然此实身各居自土。俱遍法界非方处求。法身本有诸佛共同。凡由妄[雨/復]有而不觉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由近善友断妄生死。出缠裹时具法身之称。诸功德法所依止。故胜鬘经中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约位因果得名别。故但可说证不可说成。初地以上分亦证得。佛果圆证。自受用身新修所起有情分别事体异故。从凡夫位但有无始无漏种子。由近善友听闻正法。种子渐增为报身本。亦名如来藏。楞伽经云。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前法身藏。此报身藏。发心修行如幽赞说。在地前位唯修种子令渐增长。由此势力令有漏善业生。生当感报相好圆满生于八相。变化土中至初地上便资有漏得十王位。生生常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然未无漏亦未圆明。唯有六七二识无漏。生他受用随类土中。如梵网经说位大小。金刚道后有漏皆灭无漏五蕴一切圆明。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获得无漏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尽未来际相依相续。然诸菩萨受变易身。有从初地即受变易。如入灭定怖烦恼故。有终乃至七地满心方受变易。如入灭定不怖惑故。其变易身一得不舍觉。其势尽还入定。资乃至金刚转位方尽。由此七地满心之中直往菩萨便生第四静虑广果天中。避五净居不生彼。故资此下地感现身业。乃至十地数数资助将至金刚。遂往色究竟上妙净土中。华严经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第十地菩萨当生其中。生者起也往也住也。十地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瑜伽第四解深密经对法论等皆作是言。超色究竟有妙净土。十地菩萨方生其中。有十相现大宝华王出菩萨坐中而成正觉。金刚心位身犹有量。犹是因位有漏皆是在。至解脱道身遂无边既名果位。无漏圆满。此所修生无漏果身等法。身量智境两如。事理相称皆无分量。不可相求。故名为实。彼二权身各有差别。随宜即现。方处可求。只如他受用身为初地菩萨现。由彼菩萨悟十百门。能见百佛。一佛即是一佛所王三千大千。此理即是百亿化身。一佛化同故言一佛。虽见百佛总一受用。此受用佛坐百叶华。一叶即是百亿化身一佛土也。此一佛土地前所见。为彼所现身称彼土然有二类。一者一四天下所现之身。二者三千界中同一主佛。由彼地前有阶降故。初地所见他受用身称百叶华。不大不小。初地菩萨随侍彼佛。大小相称。然彼地前随生何界身随小大多等佛半。初地以往既证真如。现生无漏功德渐胜。相好转明。故所感身称佛大小。分段变易粗细有殊。功德力资身量必大。于十王位为此洲王。随类化生。惑受不受故。此身量亦复不定。正智证真如后智见彼佛。如十百门一一宣说。若至二地得千法门。见受用身坐千叶华。一一叶中百亿化佛。其佛处坐大小相称。菩萨随侍身量亦尔。如化弟子侍佛大小。故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座。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亦如阿弥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间毫相如五须弥山。法华亦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说是法华经。等皆他受用随大小菩萨所宜便现身量不定。现处亦尔。非唯净土色相有殊。感处便或在西方或在此处。只如妙吉祥所见。乃是他受用身。舍利弗所见即为化身。故华严会舍利弗如盲如聋不闻不见。文殊师利引出会已方始知见。后得所观。即是权身。正智所证即是实身。若第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必往色究竟上大自在天妙净土中。大宝华王坐中而取正觉。此大宝花王量等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十地菩萨坐中大小相称。况此所见他受用佛。彼佛身量无量无边。此处定在色究竟上。如前所引经论等文。然此等土必无二乘女人黄门恶趣等生。设有皆是佛及菩萨之所作化。故无量寿经论言。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佛地论云。设有鹦鹉等庄严道场。皆佛菩萨为令他方菩萨来生喜心所以化作。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魔王名无胜。调达名寂。既无女人。母非实女。佛等所化。如命命等。故是报土亦不相违。有解。是实女人者化。阿弥陀佛有报佛土。螺髻所见。劫尽常在灵山说法是报佛土。然华严云。摩耶夫人腹中三昧见腹含容。无边世界诸大菩萨集会听法。故知报佛有化父母。此亦未爽。观世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万亿劫。当有终极。灭度之后观世音菩萨明相出时。于七宝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佛。国土胜阿弥陀佛国百千万亿。不可为比。国名众宝普集庄严。此佛灭已大势至成佛。名善住功德宝王佛。不说先住何方后来补处。不同化佛。然于此处补处。无失化处。欲令欣乐心深。所以先有住处。其他受用即以花台为道场坐。下位有父母。上位不见父。且如化身为地前菩萨二乘等现或净或染或小或大。任物所宜。将成佛时先升知足。以彼天处机宜相称厌苦心深生死乐具已知足故。不处余天必在于此。只如释迦弥勒处知足天。菩萨处胎经说。具足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根熟方下成道。三际成道皆有道树金刚座道场降魔等事。其降魔不同。如理趣疏。金刚圣道二障已拂。解脱道中无漏道备。冥真契德证觉利生已故名成佛。今此下生经明成佛事。非法身佛理但可证非有上下生成等义。亦非自受用。彼无处天成佛之相说法利生令生见义。他受用佛不处天宫。不住摩竭提。令地前见故。即是化身上生成佛。虽标化佛影彰余身。自受用身圆成道果。真如妙理障尽圆证。自利果满宿愿须行。当此会中化生。权起他受用佛。应十地所宜变化佛身。随地前所现。虽复此处彰化体。而影显余佛。见者自成机别。现者身亦说殊。非实佛身有其异体。如月出云际圆朗彻空影现水中。水月圆明任器器成万别。月本一同。岂以影有千差遂令月亦有异。真权两体义理必然。真即理源。权随物迹。故知上生成佛备彰化质。欲令随类济生欣修易。故钵经说。弥勒语文殊师利言。如我后身作佛如恒河沙等。文殊师利不能知我举足下足之事。鸯掘摩罗经言。北方有国名曰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文殊师利即彼佛也。文殊既是佛不知弥勒者故知化也。摄大乘等八相成道既是化身。故知上生定非真佛。菩萨有三。一者一生所系。二者最后之身。三者坐于道场。上生则一生所系。下生局得二身。成佛由因故三皆尽。唯化佛有余不见文。以理而推亦应通有。如第七地菩萨。唯此一身即受变易名一生所系。八地以上名最后身。无别分段生死相故。往大自在宫坐莲华座名坐道场。此名成自受用身亦有三菩萨。他受用身理亦如是。观音之身名最后身。其坐道场一生所系。未见诚证。理必定。有说。弥勒菩萨名一生者。住在人中名一生。一大生故。如七生等。据实并中有合有四生。若说天中唯有半生。并中有二生。大智度论说为三生。设在人中除成佛身故有三也。然诸菩萨有五种生。一除灾生。由愿自在为大鱼等济诸饥乏。为大医王救诸疾病。为大善巧善和斗诤。为大国王如法息苦。为大天神断邪见行。为火为水为乘为舟为种种物息除灾患。二随类生。愿自在力于傍生等恶类中生彼所。行恶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为说正法除彼失。三大势生。禀性生时寿量形色种姓富贵最为殊胜。能断众生轻慢等过。四增上生。受十王界自在化导。随所应示。五最胜生。此生资粮已极。圆满如释迦等。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作诸佛事。今者弥勒住都史多天具后四生。或二三四。若下此洲第五生摄。此即第一佛成权实也。 第二慈性所因者。依正梵本应云梅呾利耶。此翻为慈。古云弥帝疑或云弥勒者皆语讹也。依贤愚经第十六卷云。生波罗奈国劫波利村辅相之家。即上生经云。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初生。便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辅相欢喜召相师相之。相师既见转赞其善。因欲立名方问生时之相。父答之言。其母素性不调。怀子以来慈矜苦厄。相师占曰。此即儿志。因为立号名梅呾利耶。若释此名应云梅呾利曳尼。梅呾利尼是女声。母性慈故因名慈氏。父母爱重声誉远闻。王梵摩达心恼生惧恐夺其国。伺其未长方欲降之。内人既知潜报父母。私送舅氏避难习业。舅名波罗利。领五百弟子。异方学道。舅甥师弟聪颖超群。数岁之间学通经典。舅后闻佛出世。遣慈氏等一十六人往至佛所而为四问。一问几相。二问年齿。三问弟子。四问种姓。慈氏问已如来具答。慈氏欢喜。佛因更化余十五人得法眼净。俱从坐起并乞出家。佛言善来。衣严发落。方便更说并成应果。唯有慈氏不预彼流。后从世尊游迦维罗卫国。其大爱道手自缦绩金叠袈裟系想奉持。世尊不受令供养僧。僧中次行无敢取者。到慈氏所寻为取之。身披金叠从佛游化。身紫金色衣贯金彩。表里相称巡行乞食。持钵巷陌。观者无厌。虽皆敬欢无与食者。有穿珠师将还供养。妇来嗔骂言。失穿珠之利。慈氏得珠持还问众人。广说过去供养所生福利佛因无灭。说过去事便说未来慈氏之事。慈氏后作佛。故犹名慈氏。庆喜问佛慈氏名因。佛言。过去此赡部洲有大国王。名达磨流枝。此云法爱。尔时有佛号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问此僧何定致此。佛言入慈定。王倍生欣跃云。此慈定巍巍乃尔。我当习之生生不绝。往法爱王者今慈氏是。从彼发意常号慈氏。久习性成佛称弥勒。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说。佛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一时佛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经行林中。弥勒菩萨金色相好放银光明。黄金校饰如白银山。来至佛所。结发梵志五百人等遥见弥勒。五体投地白佛。请问弥勒光明乃与佛等于何佛所初发道心。佛言。梵志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四无量法教化一切。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闻者必超百亿劫罪成佛无疑。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六十四能多智博达。闻佛彼经即生难诘不能屈伏。便发信心而发愿言。愿持彼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即舍家入山谷长发梵行。满八千岁乞食诵经。时有星现表王淫荒。彗星横流洪水不止。不得乞食七日空住。时林中有五百白菟。有一女菟。母子见仙无食而作是言。仙人为法不食多日。法山将崩法海将竭。我今为法应不惜命。便告诸菟。诸行无常众生爱身未曾为法丧舍身命。今者欲为生类作大桥梁供养法师令法久住。即说颂曰。 若有畜生类  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  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  生处常值佛 信法无疑惑  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无上乐 说此偈已告诸菟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随喜。我从多劫三毒所使为鸟兽形虚受生死。今将为法弃舍身命。时山树神为积香木。菟王母子绕仙七匝白言。大师我今为法供养尊者。仙人告曰。汝是畜生。此心难办菟言。我今身供养者为法久住饶益众生。王语其子言。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系心思惟正念三宝。子闻母告跪白母言。如尊为法欲供养者。我亦愿乐。即投火中。母亦随入。当尔菩萨舍身之时。大地振动天雨诸花持用供养。肉熟之后诸神白仙。菟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赴火。今肉已熟。宜可食之。仙闻神言悲不能对。以所诵经书置树叶而说偈言。 宁当杀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慈悲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满足 当受短命多病身 仙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投火而死。与菟母子并俱时命终。地六种振动。天神之力树有光明。金色晃曜照千国土。众生见光寻光来至。见仙与菟俱死火中。得所说偈并佛经。已持还上王。王遗遍宣令。闻皆发大菩提心。佛告梵志。时菟王者今我身是。其菟儿者罗睺罗是。诵经仙人者今弥勒是。五百菟者大迦叶等五百人是。山树神者舍利弗目揵连等二百五十人是。时千国王者今跋陀波罗等千菩萨是。彼国众生得闻法者贤劫佛所得道者是。由是菩萨乃至成佛犹名弥勒。其所说经亦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此说初时。贤愚经说弗沙佛时。乃近代也。欲显生生常习慈行相师立名远符往性。今古合称故名弥勒。若依此。姓名为慈者应云梅呾利曳那。梅呾利那是男声。自性修慈故称男也。婆罗门种姓有众多。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又有云。慈氏本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又王姓颇罗堕。字阿氏多。字理无差。姓成乖角。其弥勒者母及自性俱行慈爱。因以为名。由是得号。是心行性亦种姓也。如释迦是姓牟尼是号一切义成是名憍答摩是皇。如此立姓之所生圣也。是名第二慈性所因。 第三时分有殊者。劫有多种。如别章说。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尔时释迦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于妙光如来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他人闻已转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即得超越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花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佛。于过去庄严劫中得成为佛。毗舍佛者即七佛中第三毗舍浮佛。此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得成为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未来星宿劫中当得作佛。贤劫经亦云。过去庄严劫有千佛出现世间。文皆同此。其三千佛复各自类同修胜业。俱时获果。故别类出无垢称经第六卷。云过去轮王名为宝盖。今宝焰如来。轮王千子今贤劫千佛。月盖王子今释迦是。五浊经云。今当贤劫第九住劫已有四佛。人寿四万岁迦诺迦村陀佛出世。人寿三万岁迦诺迦牟尼佛出世。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世。贤劫经云。人寿一千二百岁释迦始生都史。人寿一百岁出世作佛。都史天寿四千岁人间当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不论末法。仍云过千五百年后释迦法尽独觉行化。与诸经不同。人命转促。正法之时人寿不减。像末法中人寿便减至三二十岁。有饥馑疫病刀兵次起。人多死尽国界空疏。仙人相诫人怀其善。子年倍父渐渐长寿至八万四千岁。从增六万岁至增八万。皆有转轮圣王相次而出。八万岁时王名儴佉。弥勒方出。然论释云。劫减佛兴。劫增转轮王出。以此捡。弥勒八万四千劫初减方出。厌生死故人寿百岁慈氏生天。人寿八万四千方始下生成佛。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此而推。劫减时长。劫增时短。慈氏光照四十里。梵志经云。父名梵手母名梵经。子曰德力侍者曰海氏。智慧弟子曰慧光神足弟子曰贤精进。正法八万岁收佛舍利共兴一大塔寺。贤劫经云。从迦诺迦忖陀佛至第九百九十九佛共出一大劫。第一千楼至佛独出一劫后。更十二劫空过无佛。后有一佛名净光补王。寿十小劫即是星宿劫中第一日光佛也。翻名有异体即一佛。过此以后三百劫中空过无佛。楼炭经中明。楼至佛独出一劫。所由广如彼说。金刚力士经云。昔有轮王千子具足。各发胜心共求作佛。父王试子何者先成佛。香水浴筹令千子取。得第一者即最初成。最后得者即最后成。其最后者为余者讥。我等成佛人已化尽。汝何所度。小子悲泣复思惟。世界无边众生无数。诸兄所度何能尽也。愿我作佛度人寿命一等诸兄。岌然地动佛即咸记。由是因缘故后一佛独出一劫。以啼泣故名啼泣佛。和上解云。胡卢支故卢支者此翻云父爱。父小子偏所爱念故为名也。于是诸兄愿作金刚。拥护小弟。依小乘说。菩萨百劫修相好业。释迦买五花以供养定光。定光即燃灯也。遂为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又由释迦弥勒同事弗沙世尊入火光定光恍曜释迦赞叹复超九劫故。先弥勒以得菩提。故经数说。弥勒自言。我宁千阿僧祇劫都史天说法度人。不能昔时舍身少分。以稽留故在后成佛。然释迦佛百劫修相好中九十一劫中第一劫逢毗钵尸佛。第三十劫逢尸弃佛鞞湿婆佛。第九十一劫逢贤劫千佛。有云。住劫中初五劫无佛出世。第六劫有俱留孙佛。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第八劫有迦叶佛。第九劫有释迦。第十劫有弥勒。有云。四佛并第九劫。四已出讫并前即为七佛也。弥勒当贤劫第五佛也。即是第三时分有殊。 第四往生难易者。且如西方天亲净土论无著往生论俱。言报土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又阿弥陀经云。非少善根因缘而得生彼。又言。其中皆是阿鞞跋致诸大菩萨。又观经云。上上品生得无生法忍。须臾之间遍十法界。奉事诸佛即得受记。上品中生经一七日得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经三七日其华始敷了了方闻说法音声。经三小劫住极喜地。中品上生应时即得阿罗汉果。中品中生者经七日华开得须陀洹。迳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过七日已花开。遇二大菩萨说法。迳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经七七日花敷。经十小劫具得百法明门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经六劫莲花乃敷。闻二菩萨说法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经十二大劫莲花乃开。闻说法已方发道心。百法明门说初地得。岂阿罗汉胜初地耶。又中品生得阿罗汉。下品始发心。即迂会者胜直往耶。又言得须陀洹等。岂由片时修故遂便得果处处皆说阿罗汉果。若练根者六十劫成。岂由小善遂超生死成利根阿罗汉。又云。作诸观成得生西方。岂举心已诸观便成。若由小善便得果者。便同说假部。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道不可长。观无相等资粮加行便徒施设。又无垢称经云。若诸菩萨行于八法。行无疮疣方生净土。一思于有情恒作善事不希善报。二思代有情受苦所有善根悉回施与。三思于有情其心平等心无挂碍。四思于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五信解未闻经典无碍无谤。六于他利养无嫉妒心于己利养不生憍慢。七调伏自心常省己过不讥他犯。八恒无放逸当寻善法精进修行菩提分法。岂生净土者皆具八法也。又对法第十二卷云。别时意趣者。如说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意在别时。故摄大乘云。譬如一钱而得千钱。意在别时。非唯由发愿即得生。故又云。对治秘密者。一治轻佛。二治轻法。故说我于尔时曾名胜观如来等。与彼法身等无差别。故法华经云。我成佛道以来无量无数劫等皆是。三对懈怠。故作如是言。若有愿生极乐世界皆得往生。四对治小善生喜足。故于一善根或时称赞。为令欢喜勇猛修故。或时毁訾。五治贪行者称赞净土富乐庄严。六治慢行者称赞诸佛或有增胜。七为除悔恼障修善法说如是言。于佛菩萨虽行轻毁。然彼众生亦生天趣。八为除不定性于声闻等下劣意乐说大声闻当得作佛。又说一乘更无第二。又佛毫相如五须弥。岂凡地前能见此相。身量大小可得。初地所见。凡若能见皆为超越。又念弥陀弥勒功德无有差别。现国现身相成胜劣。但以弥勒恶处行化慈悲深故阿弥陀佛净土化物慈悲相浅。又净土多乐欣生者多。厌心不深。念令福少。非奇特故。恶处多苦欣生者少。厌心深重故念福多。甚希奇。故虽知佛力念亦可生。圣教不同屡生心惑。知足天宫同在此界。外道内道大乘小乘所共信许。既是化身决定得生。由此经文四众行六事法。八部闻名叹喜。造诸恶业忏悔归依修十事行。回愿生彼一切皆得。菩萨处胎经第二卷云。弥勒初会九十六亿受我五戒者。次九十四亿受持三归者。后九十二亿一称佛名者。故知微善回向皆是往生成佛。经中说由十一业来生我所。一谓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至我所。乃至第十一或有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恼。以方便力令得和解。修此功德来至我所。故知不由唯修胜业方始得生。诸教共同必无异说。或有释言。生西方者决定不退。生兜率者或可有退。故不愿生。理亦不然。此经亦言。诸有敬礼弥勒如来。闻名称名暂睹豪光。下至听闻弥勒所说一句法义归依。生彼定不退于无上正觉。无量劫罪皆尽消灭。无量善法运运生长。故见弥勒得生彼所。虽有天女种种侍卫。或佛菩萨所化为。或实天女彼闻能说不退之法。厌欲过患必无退转。佛力所加心生决定。岂由欲界即皆退耶。位至不退处处皆不退。未至不退彼何必不退。且上圣上贤皆修此业。西域记说。西方即有无著天亲师子觉等菩萨。高僧传说。此方亦有弥天释道安庐山慧远慧持等。近亲所见。大唐即有三藏和尚文备神泰法师等。皆修彼业兼有上生灵感。或有身在现相。或有将终现相。或有生后现相。人所共知。具如别传。西方胜处人所乐生。此土秽方谁能愿住。但以经论明证贤圣同修。背苦求乐诚非上士故。无量寿经下卷云。阎浮提一日一夜受持斋戒。胜无量寿国百年修善。以彼佛国无有恶故。又维摩经云。阎浮提修道一日一夜。过诸佛土百千大劫。良以此世界中有十胜事。谓以布施摄贫穷等。厌苦心深有苦可拔。西方净土便无是事。处秽方而修净行。寔圣者之利他。居净域而严净因。非上士之弘济。愿于盲暗世界为作灯明。邪见众中安立正道。但业行残缺愿往西方。万一不生。恐成自误。故当己行应修此业。 第五问答料简者。依上生。下文优波离问云。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等。明知此等皆小乘经。大乘菩萨无是义故。今依上生。初列跋陀波罗文殊师利诸菩萨等。后陈化佛说陀罗尼。佛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复言。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又云。令五百亿天子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明知是等皆大乘经。小乘经中无是事故。由是古德或说。此经为小乘。从阿含离出说。慈氏佛犹是凡夫身故。或说。此经为大乘。说初列菩萨众等。复非阿含中出。有云。依大智度论云。小乘经初唯列声闻。大乘经初备兼菩萨。今上生经初既列声闻菩萨。明知大乘经。下生虽略亦大乘云。大卷成佛经中。三会说法皆有得证声闻独觉发于无上正等觉心。故知并大乘。其优婆离身处小位所解局迹。以己所知辄为此问。岂慈氏位次为彼所知。故定大乘。如金刚般若唯列声闻。岂非大乘。此上生经并弥勒受决及一切智光经等皆晋代安阳译。下生经中大卷有如是我闻者。晋时竺法护所翻。小卷云大智舍利弗无如是我闻者。是晋时罗什所译。古人解云。小卷者阿含中出。大者别坐所说。又解。翻者有异其实一本。今大师云。大者有三分无结集本。其小卷无序分者是略。偈颂即二藏中菩萨藏摄非声闻也。问弥勒释迦谁初发意今者成道前后乃然。答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先四十劫释迦方发心。佛本行经第一卷云。昔有如来号曰善思。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在于我前四十余劫。然后我发无上道心。有佛名示诲幢如来。我于彼国作转轮王名曰罕弓。初发道心。此中皆说后时发心。弥勒发心因弥勒佛。释迦发心因释迦佛。故彼非初。但以舍身苦行修业不同。所以弥勒成道终后。问如贤劫经明超劫事。佛本行经第三卷发心供养品云。昔有佛出世号曰弗沙。彼佛在杂宝窟。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足。七日七夜赞叹彼佛。佛言。是人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见真理。佛言。是人过九十三劫当得作佛。毗婆尸佛言。是人过九十一劫当得作佛。佛地论亦说。释迦超九劫。因事弗沙翘足而叹。说超九劫即百劫中修相好时。故经多言过去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不说百劫。其九十一劫初有毗婆尸。故多作此说。涅槃等言。雪山菩萨为半颂舍身超十二劫。金光明经萨埵王子投身饲虎超十一劫。摩纳仙人布发掩泥超于八劫。菩萨地言。菩萨修行有超水火及日月劫。无超阿僧祇。彼所言超何时超也。答虽无正文理准应尔。翘足超九百劫中超。余说超者阿僧祇内。不尔何位更得说超。问诸天胜所经说。无边一生菩萨何独知足。答知欲乐之足易可厌成故。菩萨处中劝化易故。上界欣掉既重。恶趣戚行极深。既无佛现。余处不如知足。三际诸佛皆同住故。依智度论。往生品说。兜率天众利根结薄。一生补处常住其中。自下三天结深心乱。自上二天结厚根钝。所以不住。不言他方来者。恐生疑谤。句化生故。不住人中后生作佛。非应机宜欣不深故。问十王果报应为第四禅主。何故一生所系居知足也。五地菩萨定处何天。答据因克果应为第四禅主。符下行化故舍而居知足。五地克果位处知足之天。修行不定处一方。何必要居兜率。一生住此。五地化游亦不爽也。但说菩萨应受十位。非诸菩萨皆定受之。舍位修行随利生故。问何故释迦劫减百岁出世。弥勒劫增出世。答释迦愿于恶劫教化行苦行等。并异弥勒。弥勒愿好时教化。所以不说超劫。又释迦众生遭苦发心。乐即退败。弥勒众生乐即发心。苦即退败。如闻俱胝耳乐妙乐具故。所以不同见。恶时出厌心深故。乐时出者欣心胜故。问何故释迦刹帝利姓。弥勒菩萨婆罗门种。答释迦出自恶时众乐于富贵。弥勒出自好时众生乐于净行。由斯二佛生姓不同。问长阿含经云。毗婆尸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尸弃佛人寿七万岁时出。毗舍浮佛人寿六万岁时出。拘留孙佛人寿四万岁时出。拘那含牟尼佛人寿三万岁时出。迦叶佛人寿二万岁时出。释迦一百岁时出。弥勒佛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岂前三佛同住劫耶。答五浊经明。贤劫前四佛同出第九住劫。或云。住劫中初五劫无佛。阿含经说佛出世时人寿长短。不说同劫。亦不相违。 如是我闻。 赞曰。今此经中总有三分。初从如是下至合掌住立佛前。说经因起分。次尔时优婆离下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是发请广说。尔后尔时尊者阿难下至礼佛而退。是闻名喜行分。神光炬烛惊集有缘。舌相舒耀总持方演。慈氏应时独悟请记佛前。释迦为益当来因斯记别。故名说经因起分也。婆离见悕记相。复念往昔佛言。所以发言申请。世尊为其广说。故名发请广说分。陈事既周时众获益。将冀流通后代。庆喜问其经名。闻法者积喜于胸怀。爱道者奉言以行学。故名闻名喜行分。初分之中复分为二。一说经通所因。如是我闻等诸经通有故。二说经别所缘。尔时世尊出广长舌下是此经别有故。或初名证信序。委证此经破疑生信故。后名发起序。显发此经起之所由。今随义增各标别称。不尔信起岂不通耶。若依古师通序有六。今依佛地通序有五。一为令生信总显己闻言如是我闻。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三法必有主。欲显主尊法必胜益。故须称佛四说必依处。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化身所居非报土也。五教所被机放光召集根宜闻。故阿难请其四事佛遣致其通。由世尊为断众疑。庆喜又陈别序。俱承佛教并利玄宗。观教释文何容一准。佛地论说。如是之言依四义转。一依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毗沙门。如是所传所闻之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定为利乐方便之因。或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二依教诲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典。此中如是远则佛之教诲。近即传法者之教诲也。或告时众。如是当听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定闻耶。故此答言。如是我闻。四依许可如。有说言。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为如是而说。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或信可言是事如是。谓如是法我昔曾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由此四义故经初置如是我闻。真谛师云。微细律说。阿难升坐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勘集藏传亦作是说。众生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彼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故经初言如是我闻。非此三事。为令先信除此三疑。注法花云。如是者感应之端。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者以名教。出于感应故立言如是。注无量义经云。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言如是。瑶公云。以离五谤名为如是。第一句如是此经离执有增益谤。第二句如是此经离执无损减谤。第三句如是此经离执亦有亦无相违谤。第四句如是此经离执非有非无愚痴谤。第五句如是此经离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谤。光宅云。如是将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如是一部经义。我亲从佛闻即为我闻。作呼辙耳。梁武帝云。如是如斯之义。是佛所说故言如是。长耳三藏云。如是有三。一就佛。三世诸佛共说不异名如。以同说故称是。由斯可信。以同说故。二就法。诸法实相古今不异故名为如。如如而说故称为是。既称理言不增不减。决定可信故称如是。三就僧。以阿难言望佛本教。所传不异故名为如。求离过非故称为是。又如是者信顺之言。智度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入法之初基。智为究竟之玄术。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因信故所说之法皆可顺从。由顺故说听二徒师资立。于此信中略为十释。一信者依仁王等经。趣圣道之初因证谛理之鸿渐。故四十心以信为首。将入圣位有信根信力。有信根故七觉因此而生。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故由斯经首创令信生。二依大毗婆沙论。信者食法味之喜手。学佛法者如大龙象以信为手。以舍为身。以念为颈。以慧为头。于两肩担集善法。象所饮啖以鼻为手。故学法者最初信生。三学者大商元规法实。故初生信获彼圣财。显扬论云。七圣财者。谓信戒闻舍慧惭愧。信即一焉。四瑜伽论云。入一切法欲为根本。起希望故作意所生数警觉。故触所集起时对境。故受所引摄领在心。故定为增上心微寂。故慧为最胜择善恶。故解脱为贤固息缠缚。故出离为后边觉道满。故信既为欲依。故最初令起。五成唯识论云。信如水精珠。能清浊水能治不信自性浑浊。故宣尼云。兵食信三信不可弃。春秋亦谓。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公王也。六俱舍论云。拔众生出生死泥。正法佛手即正宗也。信为众生手序分也。两手相接出淤泥故。七诸论云。信者能越恶道离贱贫因。故入圣已有不坏信。故初令起。以下三解准经为释。八浮大溟海假手以行舟。渡生死河资信以发慧。九见珍财资手以采拾。闻法宝藉信而方得。十游旷野而有手持甲伏以捍群贼。出生死源而有信发慧解而断烦恼。由斯经首如是我闻。为令众生起正信故。以上合有二十六释。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我谓诸蕴世俗假者。然我有三。一妄所执我。谓外道等所横计我。二假施设我。谓大涅槃乐净常我。除二乘倒强施设故。三世流布我。谓世共传天授等名。今传法者随顺世间自指称我。不同前二。即是无我之大我也。问诸佛说法本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闻乃言我闻。答以四义故但称我闻。一言说易故。若言无我。知此表谁。二顺世间。三除无我怖。言无我者。为谁修学。四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等故。所以称我。问若尔者。何故不称名字但称我耶。答有三义。一亦不乖俗。西域方言泛皆称我。宗虽显真说不乖俗。理虽显妙言不乖粗。欲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义。阿难多闻闻持。其闻积集三慧齐修文义并持。于三藏教总持自在。若称名字。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由斯称我不道阿难。三我者亲义。世间共言我见我闻。此将为亲证。若言阿难闻。或非亲闻。从他传受。今显亲闻世尊。可说非是传闻破他疑网故。不称字但言我闻。闻即耳根发识听受所说。今废耳别就我总称故名我闻。虽依大乘根识心所境至和合方名为闻。然根五义胜识等故根名闻。若但闻声可唯在耳。既缘名义便在意中。故瑜伽言。闻谓比量。耳名闻者。亲闻于声与意为门意方闻。故因闻所成总名为闻。若缘名义称之。为闻既在于意。故合名闻废别耳意总称我闻。以耳为门熏习在总。因闻所成总名为闻。故名我闻。庆喜于时虽亦见觉知佛所说然三义。但言我闻欲证深理要先闻故。此界以声为佛事故。希证菩提要闻重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知唯说我闻。据实于时亦见佛说。诸余佛土以光明等而为佛事可言见等。龙军等言。佛唯有三法。谓大定智慧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慈悲本愿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乃自意变。故名我闻。故无性云。闻者识上直非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若尔云何菩萨能说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故佛亦言。始从成道终至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汝亦不闻。亲光等言。佛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故名我闻。世亲说言。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彼此互为增上缘。故由此经说。我所说法如手中叶。未所说法如林中叶。此中二解随彼两文绮互解释。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从佛闻。非他展转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所堪能诸有所闻。或分别不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言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是故闻者应正闻已如理思惟当勤修学。 一时。 赞曰。第二说教时分也。法王启化。机器咸集。说闻事讫总名一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假立名。论有二解。一道理时。说听之徒虽唯现在五蕴。诸行刹那生灭。即此现法有酬于前引后之义。即以所酬假名过去。所引之义假名未来。并于现在法上假立。即说听者五蕴诸法刹那生灭。前后相生事绪究竟假立三世总名一时。非一生灭名为一时。二者说听二徒识心之上变作三时相状而起。实是现在。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位唯心都无自体。听者心变三世亦尔。唯意所缘不相应行蕴法处法界所摄。此中不定约刹那。亦不定约相续。亦不定约四时八时及十二时。亦不定约成道已谢竟年数时节名为一时。但是听者根熟感佛为说。说者慈悲应机为演说。听事讫总名一时。由能说者得陀罗尼说一字义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净耳意闻一字义一切皆解。或说者少时听者多时。或说者多时听者少时。故不定说一念多劫之时节也。由于一会听者之机有利有钝。如来神力或延短念为长劫。或促多劫短念。亦不定。故但约说听究竟名一时更无异义。问何不别说四时六时。答昼夜时分诸方不定。经拟诸方流通。所以不得别说。问何不别说成道竟后若干时节。答虽随化相亦可言之。然凡圣所见佛身报化所说浅深成道近远各不同故。经拟凡圣同行。所以不得定说。问处中有净秽。随机定说处。时中凡圣殊。何容不定说。答说处标秽净。秽可定知。说时短长凡圣不可准一。会机宜有利有钝长时短时。如何准定。故处定说而时总言。 佛。 赞曰。第三教主也。佛陀梵音。此略云佛。有慧之主。唐言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为佛。如次不同凡夫二乘菩萨三种故以为名也。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即古所言无明惛睡觉法相理中觉空智有智理智事智真智俗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之差别也。准依梵本。标薄伽梵。即第十号。以此一名总标众德。由此外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此以翻译之主意存省略随方生善故称佛名。问此三身中何身所摄。答准所施化即是化身。文殊在中亦通报佛。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推功归本即是法佛。由机不同一处见异亦非定准。弥勒八相之尊说者故成化佛。理通报法义亦无违。今显主尊教。随最胜初标胜主。令生喜故。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赞曰。第四说法处也。梵云室罗筏悉底。言舍卫者音讹略也。此中印土境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为别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之称。真谛法师云。昔有兄弟二人。一名舍婆二名婆提。故彼所翻金刚般若云。在舍婆提城兄弟二人于此习仙后而果遂。城因此号名舍婆提。今新解云。应云丰德城。一具财物。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国丰四德故以名焉。祇树者应云誓多林。祇树者讹也。誓多云胜。此即太子名。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遂以为名。给孤独者是苏达多长者。此云善施。善施仁而且睿。积而能散。拯济贫乏哀恤孤老。时人美其德号给孤独。是钵剌[尸@羊]删特特王旧云婆斯匿。此名胜军。彼王之大臣也。佛在摩揭陀未游舍卫。给孤独长者为儿取妇遂诣王舍城。时有长者将延请佛。敬修供具。善施问其所由。长者具陈请佛。彼闻佛德深心欢喜。佛在鹫山相去数十余里。遥放光照善施。寻光遥见世尊。悲感喜哽如子见父。寻光诣佛。路逢天祠。善施礼拜佛光遂灭。善施惭愧光明还烛。寻明至佛。请佛诣国普化有缘。何独此土。佛时许可。令舍利子先瞻度焉。佛言。出家之人当须寂静。丰德人闹。城中小隘。唯城南五六里余有太子誓多之园地。唯[塽-(爻*爻)+((人/人)*(人/人))]垲泉林蘩郁壁方十里。可设伽蓝。善施请买。太子不许。因戏言曰。布金满地厚敷五寸时即卖之。善施许诺。太子辞以戏言。因陈不与。善施请为断理。时净居天恐人遮之曲从。遂化为断事者。断与善施。善施得之布金而取。时少五百步未满十里。一库金尽。使者来报。善施思惟。当取何金。太子疑其情吝请悔地还金。善施具陈心非悔买。太子知其情邈自发胜心。人之所贵莫过金宝。而彼当能倾库买地以造僧园。我何所乏而无修建。请悔先地。长者不从。太子云。许地取金。未论林树。地随汝主林属我身。共助成功。俱陈供养。佛后游此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树林誓多所施。二人同心共崇功德。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誓多林给孤独园。化身在此。彰报佛而有净土劫尽火烧而我土由来安稳。结集不可具陈。二佛并显净秽之土随标一土。义准有三。事中有二。理亦有三。三身所居各有异故。如理趣疏。 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苑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 赞曰。第五教所被机也。于中有二。初放光集众。后瞩光众集。问何故此经放光集众。余经不尔。答弥勒上生因深果远。若不警召有缘。有缘无由闻见。又无明昏夜觉照难生。不警群机无由自悟。故放光召集不类余经。集众中有三。初放光。次雨花。后化佛说言。此即初也。于中有六。一明化主世尊。二明时在初夜分。三明处举身。四明神变放光。五明相状金色。六明化境绕祇陀园照须达舍。无垢称经佛告阿难陀。以要言之。诸佛所有威仪进止受用施为皆令所化有情调伏。是故一切皆名佛事。如涅槃经云。佛入涅槃二月十五日等佛皆自说。各有所表。故此经文皆有表示。化主可知。二放光时者。涅槃晨朝。法花白日。般若日中。此经初夜。各有所表。释迦牟尼出于五浊。是时有情烦恼已重。其未度者愚痴更多。所以初夜放。要初夜者。无始无明极昏闇故。今佛初夜放大光明。表说深经。欲令于释迦不得度众生令见弥勒得圣智光破重无明故。举者遍也。遍身放光明。涅槃从其面门。法华从白毫出。般若次第遍身皆放。今举身以放光。显佛慈悲普弘济故。显修行者并得度故。遍十方法界悲智皆照故。要放光者。导迷徒故。破处黑闇诸众生故。照愚盲者智眼开故。作金色者。法华白光。涅槃四色。此为金色。表可宝重故。济末代众生第一之珍宝。故绕祇陀园警出家众。照须达舍者。警俗众故。大施主故。欲显闻经惊集二众。二众闻经。于当来世弥勒佛所普得度故。言七匝者。表令出家者现在未来破七随眠故。除身语七诸恶业故。持七支戒故。当超七生得七觉分故。法应如是。 有金色光犹如霞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华。 赞曰。第二明雨华有三。一光形二光处三雨金色莲花。光形如霞云者。表佛法身周遍法界化身随物犹如霞云。荫四生故。说法雨故。慈悲如云。遍舍卫者。释迦牟尼受须达请授弥勒记。此国众生遍有缘故。舍卫丰德表弥勒世出世财皆具足故。雨莲花者。花有五德。一能掩恶。喻灭众罪。二能生果。喻闻此经见弥勒佛获证圣道。三香气远闻。学经见佛英声远振故。四能出水。喻闻经等已出生死海故。五能开敷。喻今后佛敷妙义故。 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 赞曰。第三化佛说言也。有四。一化佛二皆唱三显因四明果。此初二也。化佛者。喻弥勒上生迹非真故。诸佛神变难思议故。皆唱言者。喻百亿释迦同与弥勒等授记故。 今于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楼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 赞曰。此后二也。今于此中有千菩萨者。显未成佛居贤劫位。当弥勒等现居因故。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于此有缘果当成佛故。令诸众生各起希愿得亲近故。如千佛因缘经具陈其事。 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二众集也。于中有三。初四众集。次二众集。后八部集。初中有四。一苾刍众。二苾刍尼众。三近事男众。四近事女众。苾刍众中有四。一耆旧尊宿众。二少欲杜多众。三神通外化众。四智慧内德众。此即初也。梵云阿若多解也。憍陈那婆罗门姓中之一性也。憍陈如讹也。梵萨缚遏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讹略也)太子逾城之后。栖山隐谷己身殉法。父王净饭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此二马胜。二拔提。三摩男呴利。舅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王云。我子舍家修学孤游山野。故命汝曹随知所止。内则叔伯舅氏。外则君而且臣。凡厥动静宜知进止。五人衔命相望营卫。因即勤求欲期出要。每相谓曰。夫修道者苦证果耶。乐证果耶。二舅氏曰。要乐为道。三家族曰。勤苦为道。二三交诤未有以明。太子思惟其理。为伏苦行外道。日食麻麦以资支身。二舅氏曰。太子所行非真失正道矣。道由乐证。今乃勤苦非吾徒也。舍而远遁自思果证。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欲验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证果。三家族曰功垂成矣。今其退乎。六年苦行已一旦损功。遂亦逃舍相从求觅舅氏二人。既相见已往坐论曰。昔见太子出王城就荒谷。去珍服被鹿皮。精勤苦心求无上法。今乃受牧牛女乳糜。败道亏志无能为也。二舅氏曰。君何见之晚乎。此猖獗人也。处深谷受尊位。不能静志遁迹山林。弃轮王之大宝为鄙贱之庸人。何可念哉。言增惨切。太子浴尼连河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号天人师。思察。应度唯郁头蓝子者证非想定堪受妙法。空天报曰。彼命终来经今七日。如来叹惜。斯何不遇重。更观察。有阿蓝迦蓝证无所有处定。可授至理。诸天又报曰。终已五日。如来再叹愍其薄福。又更谛观。谁应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者。堪先诱导。佛从觉树趣鹿野园。威仪寂静神光晃耀。毫含玉彩身莹金色。安祥前进导彼五人。五人遥见互相谓曰。一切义成彼来者是岁月淹久都无果证。心期屡返。故寻我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礼。如来渐近。威神所逼五人忘制各起礼迎侍从如来。如来渐诱示之妙理。为其示相劝修作证。三转法轮。佛问解耶。时憍陈那最初答解。地神唱告净居。诸天亦言。憍陈那先解如是。乃至声遍大千。因以为名名解。憍陈那今与其徒大德耆旧见光晃耀雨花。宣唱从禅定起趣世尊所。旧经或云尊者了本际。或云解无智。皆得。阿若多义。不正得名。又不解憍陈那之姓故也。 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二少欲杜多众也。摩诃大也。迦叶波饮光也。略故云迦叶。此婆罗门姓。饮光仙人种。昔有婆罗门获证仙果。身皮金色饮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种。以姓标名。又迦叶身光饮日月光故以为名。付法藏传云。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部弟子起七宝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处缺坏。有一贫女。游行乞丐得一金珠。见像面坏欲补像面。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请令修造。金师闻福欢喜。为治用补像面。因共立愿。愿我二人常为夫妇。身真金色恒受胜乐常修梵行。从是以来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天人中快乐无极。最后托生第七梵天。时摩竭国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过去修福。聪明多智巨富无量。金银七宝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瓶沙王千倍为胜。瓶沙王有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畏招罪咎。其家但作九百九十九具。其家有。最下之者其价犹直百千两金。有六十箪金粟。一箪有三百四十斛。其家虽富竟无儿息。于其舍边有一树神。夫妇常往祈请祭祠求乞有子。多年无应。嗔忿语曰。今更七日尽心奉事。若复无验必相烧剪。树神愁怖告四天王。四天王告帝释。帝释观阎浮提无堪彼子。即诣梵王所广宣上事。梵王即以天眼遍观见。一梵天临当命终。即往劝之劝其往生。梵天受教即来托生。满足十月生一男儿。颜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四十里。相师占曰。此儿宿福必当出家。父母闻之甚怀愁恼。夫妇议曰。当设何方断绝其意。覆自思惟。世所耽著唯有美色。当为娉取端正好女用断其情。至年十五欲为娉妻。语父母言。我心清净不须妇也。父母不听。儿知难免便设权计语父母言。能为我得紫金色女端正超世。我当取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遍行娉求。诸门铸一金女端正奇特。舆行村落高声唱言。若有女人得见金神礼拜之者。后出嫁时必得好婿身真金色端正殊妙。女闻悉出。唯有一女躯体金色端正殊好。即是往日施金珠女也。以昔胜缘有此妙身。志乐清洁独不肯出。诸女强将共见金神。此女既到金色光明映夺金神。婆罗门见即为娉。得既到夫家夫妇相对。各皆清洁了无异意。共立要契各住一房。父母知已严涂一房令其同舍安置一床。迦叶语妇。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若眠卧我当经行。后次妇卧垂手床前。毒蛇入室欲螫其手。迦叶见已以衣裹手举著床上。妇便惊悟而责之异。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复何缘窃举我手。迦叶答言。有蛇来入恐伤汝手妨废修道。是故举之实无染意。即指蛇示。妇意乃悟。夫妇节操深厌世间。启辞父母求欲出家。父母见已遂便听许。于是夫妇俱共出家来至佛前。佛为说法。即于此时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妇于后时亦得阿罗汉。迦叶在世常与如来对座说法。佛灭度后所有法藏悉付迦叶。迦叶后时结集三藏竟至鸡足山。全身不散。后弥勒佛出世之时。从山而出。在大众中作十八变度人无量。然后灭身未来成佛号曰光明。如法华中佛为授记。 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三神通外化众也。梵云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今讹略云大目犍连。此婆罗门种。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名名大采菽氏。与舍利子小为亲友。舍利子以才明见贵。尊者以精鉴延誉。才智相比动止必俱。结要终始契同去就相与。厌俗苦求舍家。遂师珊阇耶焉。舍利子遇马胜阿罗汉。闻法悟圣。还为尊者重述闻。而悟法遂证初果。与其徒众一百人俱。亦云二百五十人。俱到佛所。世尊遥见指而告曰。彼来者我弟子中神足第一。既至佛所请入法中。世尊告曰。善来苾刍。净修梵行得离苦际。闻是语时鬓发自落俗裳变缁。戒品清净威仪调顺。经七日结漏尽证阿罗汉果得大神通。后佛在无热恼池。人天咸集唯舍利子不侍从会。佛命没特伽罗往召来集。没特伽罗承命而往。舍利子于时方补护法衣。没特伽罗曰。佛在无热恼池。命我召尔。舍利子曰。且止待我补竟。与子同行。没特伽罗曰。若不速行。欲运神力举尔石室至大会所。舍利子乃解带置地曰。若举此带而得动者。我身或动。时没特伽罗运大神通举带不动。地为之震。因以神足还诣佛所。见舍利子已在会坐。没特伽罗俯而难曰。今乃以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矣。今标其辈云二百五十人俱。 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赞曰。第四智慧内德众也。梵云设利弗呾罗。设利此云春莺亦云鹙鸟。弗呾罗云子。今讹略故云舍利弗。母未怀子前言词讷钝。每共弟摩诃俱絺罗论议。常不如弟。怀子以去辨捷难酬。捔论恒胜。以母多辨号曰春莺。春莺即今百舌鸟也。是彼所生故复称子。亦云鹙子也。尊者大婆罗门种。其父高才博识深鉴精微。凡厥典籍莫不究习。其妻感梦具告夫曰。吾昨宵寐梦感。异人身被铠甲手执金刚。摧破诸山退立一山之下。不知何所表。夫曰。梦甚善。汝当生男。达学贯世摧诸论师破其宗致。唯不如一人为作弟子。果而有娠。母忽聪明高论剧谈。言无屈滞。尊者年始八岁名擅四方。其性淳质其心慈悲。朽坏结缚成就智慧。与没特伽罗子少而为相友。深厌尘俗未有所归。于是与没特伽罗子于珊阇耶外道所正修习焉。乃相谓曰。斯非究竟之理。未能穷苦际也。各求明导。先尝甘露必同其味。时大阿罗汉马胜执持应器入城乞食。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即而问曰。汝师是谁。曰释种太子厌世出家成于正觉。是我师也。舍利子曰。所说何法可得闻乎。曰我初受教未达深义。舍利子曰。愿说所闻。马胜乃随宜演说。舍利弗闻已即证初果。遂与其徒一百人。亦云二百五十人。往诣佛所。世尊遥见指告众曰。我弟子中智慧第一彼来者是。至已顶礼愿从佛法。世尊告曰。善来苾刍。闻是语时戒品具足。过半月后复闻佛为长爪梵志说法闻余论而咸悟。遂证阿罗汉果。后阿难承佛告灭期。展转相语各怀悲感。舍利子深增恋仰。不忍见佛入般涅槃。遂请世尊先入寂灭。世尊告曰。宜知是时。告谢门人亦至本生里。侍者沙弥遍告城邑。未生怨王及彼国人莫不风驰。皆悉云会。舍利子广为说法。闻已而去于后夜分正意系心入灭尽定。起已而寂灭焉。 摩诃婆阇婆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赞曰。第二苾刍尼众也。梵云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云大。钵剌阇云生。钵底云主。即大生主。旧云婆阇婆提。此云大爱道。皆讹谬也。佛母摩诃摩耶夫人此云大术。早为迁寿。生主是佛小母。故称为姨母。为育养世尊因证正觉。佛之所化三乘圣人名曰大生。或大者众义。一切众生皆为佛子。姨为佛母。大生贺赉故言大生主。佛许出家事如律说。梵云苾刍此具五义。一曰怖魔。二云乞士。三云净持戒。四云净命。五云破恶。尼者女声。女有五德名苾刍尼。言比丘尼者音讹略也。与其眷属一千人夜瞩神光俱来佛所。 […]

Continue reading →

弥勒上生经宗要 (1卷)〖新罗 元晓撰〗

大正藏 No. 1773 弥勒上生经宗要 新罗 元晓撰 1卷 弥勒上生经宗要 释元晓撰 将说此经。十门分别。初述大意。次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二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 第一述大意者。盖闻弥勒菩萨之为人也。远近莫量。深浅莫测。无始无终。非心非色。天地不能载其功。宇宙不能容其德。八圣未尝窥其庭。七辨无足谈其极。窈窈冥冥。非言非默者乎。然不周之山之高其迹可跋。朝夕之池之深其疆可涉。是知至人之玄。犹有可寻之迹。玄德之辽非无可之行。今随迹疆之近踪。诚论始终之远趣。言其始也。感慈定之光炽。发广度之道心。浴八解之清流。息觉之苑林。四等之情。等闰四生。三明之慧。明导三界。论其终也。度苦海于法云。发等觉于长梦。却二障之重闇。照四智之明镜。乘六通之车。游八极之旷野。千应万化之术事啻百亿。今此经者。斯乃略叹至人垂天之妙迹。劝物修观之真典也。弥勒菩萨者。此云慈氏觉士。贤劫千佛之内是其如来。弗沙佛时。习慈定。熏修其心。遂成常性。从此已来。每称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兜率陀者。译言知足。欲界六天之中是其第四欲情重。上二浮逸心多。此第四天。欲轻逸少。非沈非浮。莫荡于尘。故名知足。受用具。不待营作。随念自然。故名为天。菩萨从人升天。故曰上生。行者静虑思察名之为观。金口。演玉句。澍法雨之沃闰。成佛种之华果。故言佛说。若人受持此经。观察彼天。则能生妙乐之净处。承慈氏之至人。登无退之圣阶。谢有死之凡尘。举是大意。以标题目。故言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云云)。 次第二明经宗致者。此经正以观行因果而为其宗。令人生天。永无退转。以为意致。所言观者。有其二种。一观彼天依报庄严。二观菩萨正报殊胜。专念观察故名三昧。而非修慧。唯在闻思。此但名为电光三昧。而无轻安。是欲界因也。所言行者。略有三种。一者闻大慈名。敬心悔前所作之罪。二者闻慈氏名。仰信此名所表之德。三者行于扫塔涂地香华供养等诸事业。如下文说。此观此行。合为一根。所生之果。略有四种。一者牙茎离土之果。二者华叶荫凉之果。三者妙华开敷之果。四者芳果成就之果。第一牙茎离土果者。伏灭前来所作众罪。是因初行所得果也。第二华叶荫凉果者。不堕三途边地耶见。因第二行所得果也。第三妙华开敷果者。谓得兜率依正妙报。因第三行之所得也。第四芳果成就果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依前二观之所得也。所以然者。观察菩萨依正报故。生彼天时。亲承圣导。永不退于阿耨菩提。故依二观。得第四果。由闻慈氏之名。信其仁贤之德。远离不闻贤圣名处。恒随正见。成就眷属。故依闻名。得第二果。余二因果。相当可知。知是观行因果成就。无上菩提自然而至。是谓上生之果之所致也。 次第三明二藏是非者。诸说不同。或有说者。此上生经是小乘教。声闻藏摄。所以然者。说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又说彼果为十善报。以之故知非大乘教。或有说者。此经正是大乘之教。菩萨藏收。略以四文而证此义。一者智度论说。声闻藏中。无菩萨众。犹如川流不容大海。菩萨藏中。有菩萨众及声闻众。犹如大海容于众流。今此经中既有声闻及菩萨众。故知是大而非小也。金刚般若序中。虽无初菩萨众。后流通分列菩萨众。是故不应以彼作难。二者经下文中说牢度大神礼十方佛发弘誓愿。故知是大而非小也。以小乘教中无十方佛故。三者下文说言。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迳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于阿耨菩提。此言实非小乘教所容。故知是大而非小也。四者闻说是经。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准此得益菩萨行愿。故知所闻是大乘教也。评曰。此教通被大小根性。如言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乃至广说。故但小不容大。大能含小。故随所宗。菩萨藏摄。所以后师所说是也。问若如后说。初所引文云何和会。解云。所言具凡夫身等者。是举小乘所执释作问。而答文言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波若波罗蜜字义炳然者。是表菩萨位登十地。以此三昧在彼地故。又言十善报应者。欲明菩萨十善之报。实遍十方。非直在此。但应物机。局示彼天。以之故言十善报应。由是道理。弥合大教。如下文言。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应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故知非直十善果义说名报应。亦示以净报应于物机。依如是义。故言报应。非直实报名十善果。由是不违大乘道理也。问此中菩萨依正庄严。为是万行所感实报。为是随机所应化相。若如前者。非凡所见。是报非应。若如后者。不遍十方。是应非报。云何得言菩萨报应。解云。彼一一相。皆有分齐。不坏分齐。各遍十方。遍十方边。非凡所见。其分齐边。是凡所睹。然分齐即遍。遍即分齐。无障无碍。无二无别。如是功德。无非实报。随分所见。无非应化。由是道理。故说报应。就实而言。因具万行。果圆万德。但今局说在天报应。故说其因直取十善也。 次第四明三经同异者。上生下生及佛经。相望略有三种同异。一所为同异。二所诠同异。三所摄同异。言所为同异者。修观行。有其三品。上品之人。或修观佛三昧。或因忏悔行法。即于现身。得见弥勒。随心优劣。见形大小。此如观佛三昧海经及大方等陀罗尼经说也。中品之人。或修观佛三昧。或因作诸净业舍此身后。生兜率天。得见弥勒。至不退转。是故上生经所说也。品之人。修施戒等种种善业。依此发愿。愿见弥勒。舍此身后。随业受生。乃至弥勒成道之时。要见世尊三会得度。是如下生成佛经说。是即上生所为。为中品人。余二经者。为下品人也。 第二所诠有同异者。上生所诠。是天报应菩萨功德。余二经者。诠于人报成佛等相。此后二经。互有广略。其所诠理。大意同也。 第三所摄有同异者。上生经者。菩萨藏摄。义如前说。余二经者。声闻藏收。所以然者。其成佛经。出长阿含。下生经文。深浅不异。又说成道。未明应现。依经得益。证小乘果。以之故知。非菩萨藏。然缝衣之时。短针为要。虽有长戟。而无所用。避雨之日。小盖是用。普天虽覆。而无所救。是故不可以小为轻。随其根性大小皆珍者也。 次第五明生身处所者。说处不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言。我于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婆罗门家种性中生。为欲灭彼憍慢心故。化度父母及亲属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为欲化度彼诸天故也。贤愚经第十二卷云。尔时波罗奈王。名波罗度达。王有辅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好备满。辅相增悦。即召相师。令占相之。因为立字。相师问言。自从生来有何异事。辅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悲矜苦厄。慈润黎元。相师喜曰。此是儿志。因为立字。号曰弥勒。其儿殊称。令土宣闻。国王闻之。怀惧言曰。今此小儿。名相显美。傥有高德。必夺我位。宁其未长。当豫除灭。作是计已。即敕辅相。闻汝有子。容相有异。汝可将来。吾欲得见。其儿有舅。名婆婆梨。在波梨富罗国。为彼国师。于时辅相。怜哀其子。惧被其容。复作密计。密遣人乘。送与其舅。令彼长养乃至广说。今此经言。波罗奈国劫波梨村波婆梨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此三种说。云何相会。解云后二经文。文异意同。所以然者。贤愚经意。寄父表生。故言辅相生一男儿。此非的出其生之处。上生经文。的明生处。彼土之法。妇怀妊已。还本家产。本家在于劫波梨村。知此二经文不相违也。华严经意。别显异处。大圣分身。随机异见。处处异生。不足致怪。由是道理不相违背也。 次第六明出世时节者。欲显弥勒世尊何劫何节几时出世。言何劫者。在第十劫。如藏论云。二十住劫中。有五佛出世故。前五劫中无佛出世。第六劫中拘留孙陀佛出世。第七劫中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劫中迦叶佛出世。第九劫中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劫中弥勒佛出世。后十住劫中亦无佛出世。乃至广说。言何节者。劫减时出。如论说云。为劫上时诸佛出世。为于劫下。偈曰。成佛于劫下。减八万至百。云何不于劫上时出。此时众生难教厌离。从百岁至十。厌离心重。最应易生。何故不出于此时中。五浊炽盛故。又云人寿无量时。乃至八万岁。轮王出世。不减八万时。何以故。减八万时。非此吉祥福乐品故。问依此论文。轮王与佛出世时异。云何轮王与佛同世。解云。轮王生时。未减八万。末及始减。故得相值。如贤劫经言。稍增至六万岁时。有转轮王。轮王相次。经第七王时。人寿八万四千岁。弥勒出兴。大弥勒成佛经亦云八万四千。阿含经及贤愚经中。止论八万。俱舍论云。长极八万。短至十岁。案云。言八万者。举其大数。不至九万。故言极八。又佛出时。始减数十。大数未阙。所以犹言八万四千。若依此经。六万岁时。亦有轮王。如何论说不减八万者。经说增时。论说减时。由是道理。不相违也。言几时者。经论不同。贤劫经言。人寿二万岁时。第六迦叶佛出世。人寿增减至千二百岁时。释迦始上兜率天。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六亿七千七万岁。人寿百年时。下阎浮提。杂心论云。弥勒菩萨。灭后生第四天。寿四千岁。一日一夜。当人间四百年。即准人间。合五十七亿六百万岁。然后下阎浮提。成等正觉。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菩萨处胎经亦同此说。一切智光仙人经云。五十六亿万岁。今上生经亦同此说。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案云。彼天四千岁。准人间岁数。得五万七千六百之万年。此是以万为首。而数至于五万七千六百。此中若依千万为亿。即为五十七亿六百之万岁。当于杂心之文。若依万万为亿之数。即为五亿七千六百之万岁。近于定意经说。而言七十六万岁者。算位误取之耳。七千为七十。六百为六也。其余三经。皆云五十余亿等者。并依千万为亿之数。而随翻译之家。颇有增减之云耳。天人岁数。相配如是。而于其中。多有妨难。何者。俱舍论说。如是此寿长远究竟极此八十千岁。是时诸人安坐受乐无所驰求。寿八十千岁。住阿僧祇年。乃至众生未造十恶。从起十恶集道时节。寿命因此十十岁减。度一百年。即减十岁。乃至广说。今于彼天四千岁数。不满人间阿僧祇年。况从百岁稍减至十。从十稍增至于八万。乃至减时。准此而言。不得相当。是一难也。又依弥勒。百岁时上。至于八万。减时下生。此于中劫。才过其半。若论释迦。人寿千二百岁时上。稍减至十。增至八万。还减至百。方乃下生。此过一劫。倍长于前。而于二处。齐言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余亿等。如是相违。是二难也。若言释迦迳多死生。弥勒于彼迳少死生。非但受彼四千一生。故不违于半劫一劫者。即违经说一生补处。亦违五十余亿等文。是三难也。如是相违。云何和会。此中。真谛三藏解云。补处菩萨生于彼天。虽无中夭。受多死生。所以然者。一由旬城所有芥子。百年去一。乃至尽时。是一兵刀劫量。是即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一日一夜中。除四芥子。一月除百二十芥子。乃至四千年中。除五十七亿六万芥子。不过二三升。然释迦菩萨下生之时。一由旬城芥子已尽。弥勒菩萨下生之时。彼城芥子除其半余。故知于彼迳多死生。而于剡浮。唯有一生。故说此为一生补处。三藏法师作如是通。若依此义。通余经论者。诸说五十余亿等文。直理当于彼天一生之数。不说上下之间唯有尔许之年。由是道理。故不相违也。若准论文。于彼天中。迳多死生。有道理。如瑜伽论第四卷云。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则以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寿五百岁。如是以三十三天寿量。成黑绳寿量。以时分天寿量。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寿量。以乐化天寿量。成大号叫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量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寿一中劫。准此而言。彼知足天满足寿量。是号叫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寿四千岁。如是大号叫寿量。烧热寿量。转倍于前。极热半劫。无间一劫。亦转倍之。然今弥勒菩萨。在知足天。迳半劫余。释迦菩萨。在于彼天。迳一劫余。且经号叫一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况迳半劫及一劫乎。 次第七明二世有无者。慈氏出世在于贤劫。贤劫千佛。诸经同说。过去未来二劫之中千佛有无。经说不同。如观药王药上经中。释迦佛言。我昔于妙光佛末法中出家。闻是五十三佛名。以心喜故。后转教人。乃至三千人同音赞叹。一心敬礼。即时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于庄严劫成佛。过去千佛是也。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当得成佛。依此经文。三世有千佛也。大智度论第九卷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后一劫有千佛。九十劫初劫有毗婆尸佛。第三十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二名鞞怒婆附。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餐陀。二名迦那含牟尼佛。三名迦叶佛。四名释迦牟尼。贤劫经言。从拘留秦佛。至九百九十九佛。共出前半劫。后有楼至佛。独用半劫。楼至灭后。更六十二劫。空过无佛。过尔有一佛兴。号曰净光称王。寿十小劫。过此佛后。复三百劫。亦空过无佛。依此经论。去来二劫应无千佛。云何和会。解云。有无二说。皆实不虚。所以然者。随机见闻。有无不定。故说有无。皆不相妨。问。贤劫之量。以何为限。楼至如来独用半劫。为一相续。故是一寿为多。过去故为多寿。解云。金刚力士经言。昔有转轮圣王。千子发心。愿求作佛。王欲试其谁先得佛。于是取千筹。以香汤洗之。令千子取。得第一者。最初成佛。如是至九百九十九佛。最后一子。为第千佛。诸兄讥言。我等成佛化人已尽。汝后作佛。何所度邪。于是小子闻此悲泣。后复思惟。世界无边。众生不尽。我今发愿。愿我后作佛时。寿命与诸兄等。所度众生。其数亦同。于是地动。佛与其记。是因缘故。独用半劫。以啼泣故。名啼泣佛。于是诸兄即愿作金刚神护楼至佛。贤劫经中亦同此说。依此经文。一寿之量。等诸兄等。言一寿者。数多为一。一本所垂一名出故。贤劫量者。相传说言。六十四劫为一大劫。名贤劫等。所以然者。火水风劫一周转讫。合六十四。以此为限也。 次第八三会增减者。然通论一化说法之会。有无数会。何得唯云而说三会。度尔许者准度前佛所遗弟子。通论诸佛度先所遗。此亦未必唯在三会。或一二会。度先所遗。或有四五乃至十会。然今释迦弥勒二佛。齐有三会度先弟子。但其所度有多小耳。如菩萨处胎经。佛语弥勒言。汝生快乐国。不如我累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亿。二说九十四亿。三说九十二亿。我初说十二。二说二十四。三说三十六。汝所说三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亿人。受持五戒者。九十四亿人。受持三归者。九十二亿人。一称南无佛者。汝父梵摩净将八万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开度。乃至广说。案云。三会唯度小乘弟子。以皆证得阿罗汉果故。若论大乘根性之人。令得无生忍等果者。无非先佛之所化度。故无限于三四会等。于中委悉文处当说也。 次第九明发心久近者。佛本行经第一卷云。昔有如来。号曰善恩。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弥勒菩萨。在于我前。四十余劫。发菩提心。然后我发道心。昔有佛名示海幢如来。我于彼佛国。作转轮王。名曰牢□。弓初发道心。智度论第二十四卷云。释迦牟尼佛。与弥勒等诸菩萨。同时发心。精进力故。超越九劫。案云。释迦弥勒各有众多。同时前后。皆无妨也。问论说释迦所超九劫。为是大劫。为是小劫。若是大劫。同劫成佛。何得言超。若是小劫。在前一劫。云何超九。若言释迦应在弥勒之后九劫成佛。而今同在一劫成道。所以得言超九劫者。云何而言同时发心。解云。此中所超。准是大劫所以然者。言超劫者。非就实行。但依获准。示其超耳。谓三僧祇已满之后。修相好业。应迳百劫。而于九十一劫。修满故。言超九也。论说第九十一劫中千佛出世故知其九亦是大劫。然此二菩萨同时所发。是不定心。若论决定发心之时。弥勒发心九劫已后。释迦乃发决定之心。故应在后九劫成道。而今超九。同在一劫。此论约彼最初发心。故言同时发心之耳。由是道理不相违背也。余处所说超十二劫。准此应知也。 次第十明证果前后者。如十住结经云。弥勒菩萨方习菩萨行乎。莫造斯观。所以者何。慈氏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等正觉。吾方习行而在其后。案此而言。弥勒之本在先证果。然释迦证果经说不同。如因果经言。善慧菩萨。功行成满。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生兜率天。名圣善白。梵网经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乃至广说。案此而言。寄迹表本。善慧菩萨生兜率本在十地。释迦如来坐树下时。本方证果。又法华经寿量品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至广说。案此而言。释迦证果。有久有近。弥勒成道。例亦应尔。良由多本共垂一迹。所以异言。莫不皆实。由是道理。不相违也。 弥勒上生经宗要(终) 波罗捺(此云江绕)劫波利(此云捉髑髅鬼)波波利(此云守护)祇陀(此云战胜)须达(此云善温)。 元庆二年七月十日定心院政所交了 释圆敏

Continue reading →

三弥勒经疏 (1卷)〖新罗 憬兴撰〗

大正藏 No. 1774 三弥勒经疏 新罗 憬兴撰 1卷 三弥勒经疏 兴撰 弥勒上生经料简记 将释此经。略以五门分别。一者述教兴缘起。二者广辨□□□。□□□□□□。□□□□□。五者随文解释。 所言□□□□□中有二。一者略辨。二者广辨。言略辨者。窃以法性致深。体遍法界。用周宇宙。体遍法界。故远近难量。用周宇宙。故空有岂测。良真理同□□□□□。智了真际。无所照故无所不照。无所融故无所不融。无所不融故理事俱现一心之镜。无所不照故镜智同潜一如之海。是义至圣圆智方等究证。是故弥勒大士位登妙觉。迹垂娑婆。位登妙觉。故二障暗映用四智镜。迹垂娑婆。□□□□□□□□□□□□□□□□□□□□□□□□德。所以德高群魔自摧。功大诸异学类兹伏。是□□□□□路开涅槃门。为息苦轮故近在兜率。远临坏劫。□□□□□□□□□□□□名□故说此经第二广辨者且□□□□□□□□□□□□□□敬心由□圣□妙□□□□□□□证净信故二为于正法生尊重心。显已所闻令生信故。三为欲□众放光召众睹相云集故。四为欲叙事将说法时雨华动地故。五为欲宣说真实义及多所作故。真实义者。即诸经中所有正宗。称其机宜获利乐。故名真实义。义者义利也。多所作者前真实义。末代拯济无极故。名多所作。多所作者。应为第六。然而真实机故。合一判也。将此相须诸大终宣说因缘。略为三义一神力所作。即摄众尊诸二也。二种智所作。即能说者真实义二也。三慈悲所作。多也此五相准者。上生经备彼五相。下生经无有摄众叙事二相。佛经唯有初后二相。所以然者。如来善权方便非可异相虽然说经所被二种。一者圣者。二异生。初复有二。一为此方菩萨。如经云如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弥勒菩萨应时即得故。二化他方菩萨。如经云如来说兜率天十善报应。十方菩萨得首楞严三昧法门。后异生有三品。谓上品修者。或修观佛三昧。或忏众罪。于身。得见弥勒。□□优劣见形大小。广如方等陀罗尼经及上生经说。中品修者。或修观佛三昧。或修净业。舍身之后。生于彼天始弥勒。至不退转。亦如上生经说。下品修者。修施戒等种发弘誓愿弥勒。舍此身后。随业受生。乃至弥勒成道时。得值弥勒。三会蒙度。是即如下生成佛二经说。有说上生经为化中品。余二经为化下品。其上品者。正是方等经所被机。上□上生经□□上中二品。若科为上品。而不为上品。便违上生经。云命终时弥勒放大人相光迎此人故。故初□为胜问。八相虽异。但是弥勒一相续身。身既不殊。何须如来别说三经。答良由众生机悟不同。不同者何。略有十四种。一为诸众生未种善根故令种善根。说上生经。已种善根令得解脱故说余二经。二为诸众生修成大因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说得小果故说余二经。三为诸众生闻赞菩萨功德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闻赞成佛获益故说余二经。四为诸众生□□种善根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久种善根得益故说余二经。五为诸众生远见佛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近见佛故说余二经。六为诸众生于兜率天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于阎浮提得益故说余二经。七为诸众生闻□□□天宫祈生彼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见宝楼阁破坏得解无故说余二经。八为诸众生见多佛身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见一佛身得益故说余二经。九为诸众生于兜率天身得益故说上生经。于阎浮提出家得益故说余二经。十为诸众生闻释迦叹弥勒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闻弥勒叹释迦得益故说余二经。十一为诸众生闻弥勒初一相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闻后七相得益故说余二经。十二为诸众生应闻近执请说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应闻鹙马请说得益故说余二经。十三为知上下生处依果胜降差别故说三经。十四为知上下二正报因果等量异故说三经。 第二教□体者。有二。初总辨宗体。后别□□宗云总辨即二家说。谓江南诸师多作是说。约所诠义辨宗体。云宗即体。体即宗。宗体无别故。今唐世诸师云。教名为。义名为宗。故宗体不同。此说各有得失。谓若如初说者。法义二无碍境。应同故。谓论云法无碍缘名等。义无碍缘所诠故。若如后说者。契经体性。应非义故。若尔者便违论文及义故。初义义中生解究竟门。后义教义中令差别门故。亦名共得。然则今辨教宗体。自有二门。一教义别性。即宗体不同。谓教名体。义名宗。二文义同用门。即宗体无异。谓义亦教。教以宗体无异故。对法论云。法所缘者。谓名句文身。宗即体故。旧中云。显体分即所诠十义体即宗以□□□云。经体有二。一文。二义 次后别显经宗者。三说。一云此经以三昧为宗。谓愿生兜率得见弥勒。自非三昧不成就故。一云不然。若虽修定。而若无观心。都无所就。故应说以观心为宗。故经下文云。若作是观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耶观。又若不许。便违题目云观义故。一云。前说皆未悉理。谓定非欲界因故。观非正所求故。应说即以依正因果为宗。后说为胜。然此中三说。一云。唯以众生生天见圣因果为宗。谓人生天。天得不退转。是经大意故。一云。正显弥勒生兜率令益众生。乃见经本意故。一云即以菩萨及众生依正因果为宗。谓经云是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者。即显菩萨因果也。又下云佛诸弟子修行六即生彼天者。显众生因果。然题目中观众生因之。生言表菩萨果者。影略互显也。上生经辨宗已。次辨二经宗者。有二说。一云广辨依正报及欲生修因。以下生经为宗。广显国土并佛神德及以众生见佛因缘。成佛经为宗。今云不然。谓依正二报众生见佛二经皆同故。应说二经皆以弥勒七相教化众生。随其所应今得自弃之果为宗。 第三经本单重者。此中先辨单重。后辨真伪。言单重者。上生经八纸者。北凉阻渠舍安阳侯译。下生经九纸者。晋承圣三年罗什于豫章宝因寺译。成佛经十七纸者。西晋笠法护译。后秦弘始年罗什译。下生经六纸。然名弥勒受决。又别人译名弥勒成时经。然三纸。词谓不备故存前本。此云十七纸成佛经。六下生经。三纸成时经者。弘始四年译。第二出宋录。云十七纸成佛经六纸下生经。三纸成时经。同本异译。然不言弘始经此十七纸六纸三纸者。与法护译。大同小异。见二秦录。长安释道标译。成佛经是第三译也。齐世江刻沙门道政。更后复断首尾。名成佛经。又谓下生经。而其经首有大智舍利弗也基师云。下生经自有二本。大即有如是我闻。是晋时笠法护译。小即有大智舍利弗。是晋时罗什译也。古云翻人有异。基师云。大即其三分。然无序分者。是略颂耳。总而言。初一即单本。后二即重本。谓下生经再译故。成佛经三译故 后辨真伪者。如是三经。皆真而非伪。此辨第三门已竟。然今置因论生论更谈傍义。问此三经为乘摄。为小乘教。答有三解。一云。此三经皆出阿含故皆小乘摄。若不尔。便违具凡夫身未断诸漏等义故。一云。上生经大乘摄。经云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故。余二经皆小乘摄。谓下生经从增一出。成佛经从长阿含出。文义浅薄得小果故。一云。前说皆未尽理。三经皆有大小异故。谓上生经中先说为跋陀婆罗文殊等。亦得六时常说不退转行。五百亿天人不退于无上觉故。优波离身处下位。所解局路。以己所知作此问具凡夫身等。下生经辨常等德。辨常等义。同大涅槃故。又增一阿含经前秦建元年昙摩难提译。下生经后秦弘始年罗什译。必不可出之增一经故。又大成佛经云。三会说法皆得二乘果发无上正等觉心故。故菩萨众略不列耳。是故当知三经皆大乘理不疑。问顿渐其义云何。答二说。一云上生经顿教摄。以不思议诸陀罗尼首楞严定等。非二乘所得故。一云此经渐教摄。以人天八部愿生彼天故。今且后说为胜。以诸比丘等皆蒙化益故。余二经义亦可同也。 第四释题目者。此中三。初通辨名。次别释题名。后总解题名。此即初。谓准经下文自有二名。初名弥勒般涅槃经。后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发菩提心经。有说。经首题名虽通二名皆不周悉。何故。虽题目中初名中弥勒菩萨之名。而无般涅槃。虽立后名中观兜率陀天。而略发菩提心故。有说。初名即弥勒菩萨终没之名。后名即弥勒菩萨生天之名。是故今将彼第二之名。以立经目。所以然者。经正体分中。具辨弥勒人死生天。其后分中具列二名故。因和上云。二解共不尽理。谓经题目及品目未必佛说故。故应说此经目有三名。于前二经中。加初题目故。谓初一经家立后二乃如来说。由此义故题目与后二名义不同也 第二别释题名者。言佛说唱能说主。言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者。表能观及所观。谓物令修因故。然言略故但言观耳。言经者契经。言佛者具梵音可言佛陀。此云觉者。今此言佛者。即应化两身言说者具言遮。此反说。谓文义能起。此中有说。如来慈悲本愿增上力。闻者识上现文义相。此文义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有说。闻者善根增上力故。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今后说为胜。谓佛果位备有色心德故。故如来第八识上兜率依正因果文义相生。故名佛说也。观者具言阿耶罗。此反观。谓心勤彼妙界向趣故观也。弥勒者亦名弥帝隶者。古所传皆讹也。今正梵音云梅怛利耶。此云为慈。慈有二义。一从母慈故。二据自慈故。初慈即梅呾利尼。梅呾利尼是女声。谓从母姓慈故因名慈氏。如贤愚经第六十云。初生便有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辅相欢喜。召相师。相师既见貌转赞其善。因欲立名。问云生时之相矣。答云其母素性不调。怀子以来。慈矜苦厄。相师占曰。此儿。因立名。名梅呾利耶。后慈即梅呾利曳耶。梅呾利是男声。以自性修慈。如经说。佛云过去此赡部洲。有大国王。名达摩流波。此云法爱。尔时有佛。号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问。此僧何定致此。佛言。入慈定。王倍生欣跃。云此慈定巍巍乃尔。我当修习生生不绝。彼时法爱王今慈氏。谓从彼发意。常号慈氏。久习性成佛亦称弥勒。弥勒波罗门种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复婆须密经云。阿罗弥勒。此云慈氏。语转异而义亦无违。又解。阿罗即阿逸多。阿逸多是名。弥勒是姓。姓字俱唱故。故不相违。言菩萨者。梵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缘觉有情为境故有财释。或能求大觉有情故依主释。今云菩萨者语略也。弥勒即菩萨故持业。弥勒之菩萨故依主释。言上生者。升胜名上。报起名生。谓寄彼胜天诸报新起故。是即八相中一相。言兜率陀天者。具言都史多提婆。此云知足天。亦名喜足天。谓理有妙乐不沈不浮而生喜足故。言经者。具存素怛揽。此云契经。谓当于道理及合物机故。当理贯穿所应说义。合机故摄持所化有情。是故亲光论云。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有情故名契经。总言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之经。故依主释也 后总解题名者。略有五门。一人法相对门。谓佛及弥勒名人。余名法故。二教义相对门。谓说及经名教。余名义。三心境相对门谓观名心。余名境。四依正相对门。谓弥勒上生名正报。兜率陀天名依报。五通别相对门。谓佛说经亦通余经。故名通。观弥勒等局在此经。名别也。 第五随文解释者。总分为二。初一经辨弥勒上天弘化利乐。后二经辨弥勒下人弘化利乐。补处菩萨现化。虽有八相。略言唯在人天善趣故。故初辨上天利乐。今此初经分段人不同。或三分或四分或五分或六分或十八分。多小任意。故不可具录。且依佛地论。此经总为三分。一教起因缘分。谓总显已闻及教起时。别显教主及教起处。教所被机。即是教起所因所缘故。次圣教所说分。谓正显圣教所说法门品类差别故。后依教奉行分。谓显彼时众闻佛圣教欢喜奉行事故。初中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元晓师云。经云于初夜分以下。为发起序。谓如来放光及化佛授记者。即教起所因故。基师云。出广长舌相以下。为发起序。谓教所被机者。即证信序故。不尔违诸论六五句义故。今还前说为好。谓教所被机虽复证信。而今此文在显相故。故宜为发起。若基师云。依古解。序分有六。今依佛地论。唯有五。此亦不然。放光雨华化佛授记。定非通诸经故。但佛地经显教处已。即说被机故。作此说耳。不可引此例一切经。此有五句。应说此经序分中有四。除教所被机故。 云如是者。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是故应生信。此中有四。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许可。言譬喻者。如是所传所闻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为利乐方便因。言依教诲者。如是语。远即佛教诲。近即传法者教诲。言依问答者。谓有人问言汝所说昔定闻邪。是故答言如是我闻。依许可者。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云。如汝所闻当如是说。故传法者便许可言如我所闻当说也。此中。一经云唯依许可。一云唯依问答。如实义者。经云如是通依四义。义准可解也。 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也。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受。摄别就总。故说我闻。问诸说法本愿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闻。答四义但称我所闻。一云言说易故。谓若言无我。不解表谁故。二顺世间故。谓如来言说无非。众生共立量故。三除无我怖。谓若言无我者。为谁修学故。四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故。若言无我。即不能表此差别故。问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乃言我闻。答有三义。一亦不乖俗。谓西域言泛皆称我。宗虽显真。说不离俗。理虽显妙。而言不离粗者。欲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即主宰自在义。庆喜多闻。持其所闻。各备文义。并持三藏。教自在故。若称名字。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故。三我者亲义。谓世间共言我见闻故。由此三义故。但言我闻。而非称庆喜。问庆喜于时亦见觉知如来所说。何故不言我见觉知。答亦有三义。一欲证理必先闻故。二此界以声作佛事故。三希证菩提必重心闻故。总云传法者众生令恭敬信受故。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故。故如是我闻也。 经曰一时者。第二教起时。论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谓色心等诸法上假立。是不相应行蕴所摄。此中有二义。一道理时。谓诸说听徒现在五蕴诸行中。有酬前引后义故。假立三世。总名一时。二唯识时。谓说听徒心识上反作三世时。问时既别。何故不说四时六时等。答日夜时分诸方不定故。谓经于诸方令流通故。故分说多时。问何不别说成道竟后若干时节。答虽随化相可说。而然凡圣所见解浅深不同故。近远不同。不得定说。问处有净秽别。随机定说者。亦可时凡圣所解。何容不定说。答处净秽定可知。然而时有长短不定故不可准。谓随利钝长时短时不定故。庆喜既佛成道夜生。后三十年方传者入。而一切经皆云一时者。传者入时由请更为说故。无非一时失。问更说时说一句耶说多门。答说一句。而耳根得自在故。闻一句而即解无量义。广如报恩经。 经曰佛者。第三别显教主。梵音云佛陀。此云觉者。谓具得二智。永断二障。于诸境界自开悟故。佛地论云。梵云薄伽梵。谓以此一名总表众德故。 经曰在舍卫国以下。第四教起处也。真谛云。昔有兄弟二人。一名舍婆。二名婆提。于此山修道得果。城国名舍婆提。今云梵音室罗筏悉底。即中印度境憍萨罗国之都城。为别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名。此云丰德城。具四德故。谓一具财物。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故。昔云闻物国。皆讹也。此即表弥勒出生德。谓财物欲境即世间德。多闻解脱即出世德。只者即太子号。谓梵云誓多此云胜林。谓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故因为号。树者显臣名。谓梵言苏达多长者。此云善施。以善施仁。宜济贫乏。哀恤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古云祇树者讹也。其国王古云婆斯匿者讹。今梵云钵剌犀那博恃王此云胜军。之园亦名精舍。振旦名寺。释论云。舍卫国在恒河南岸。去河五里。有给孤独园。此即表弥勒自利利他德。谓胜林况自利。以智慧摧魔故。独园嘱利他。以慈救物故。言在者。灯论云有二种。一心所在。二身所在。身所在如竹林精舍灵鹫山等。其心所在者有六。一梵住。住四等故。二天住。住四禅故。三圣住。住神通故。四寿命住。住五分法身故。五威仪住。住四威仪心故。六大住。住第一义空理故。此六即是境界住。佛所独住。不得言佛与诸比丘住。若身住。即是依止住。得有佛与比丘住。 经曰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以下。第二发起序。此中二。初现相召众。后宣法获利。初中亦二。初现相召众。后睹相众集。初中三。初放光召。次雨华召。后授记召。是初。问涅槃经云晨朝。法华经云白日。般若经云日午。此经云初夜何义。答释迦出五浊世故。所化有情类重。是故□未度者甚愚痴多。故更初夜后照。又解明日没入间亦初夜。是喻释迦既入涅槃弥勒垂迹时。举者遍也。谓身中遍。放光者显佛慈悲普济故。光色者。法华经白色。涅槃经四色。此经上文百亿色。今此云金色者。宝中显可重义。谓末代生益第一宝故。有说园舍与前园无别。今云园。即只桓精舍。舍即长者舍宅。 经曰有金色光以下。第二雨华召。谓佛慈如云。荫四生故。故雨华也。问何故园为须达。照国以云。答园者遮周义故。故喻七匝。破七非令得七觉分故。故狭。国广有缘皆被。故云为喻。问后二经不召众。何故此经召众。答今云如来说法必有显相召众。然结集者。或有或无耳。莲华者。莲华有五德。一能。喻灭众罪。二能生果。喻闻此经见弥勒佛得道果。三香气远闻。喻学此经见佛英声远振故。四能出水。喻闻此经者出生死海故。五能开敷喻今佛敷后佛妙义故。前四德表众生修行得益。后一德表弥勒因满得种智果。妙义者种智故。 经曰其光明中以下。第三授记召。此中二。初授记主。后正授记可准。大化佛者。为显弥勒上生事诱了非真故。故云化佛。而诸佛神变难思。故云大也。 经曰皆唱是言至楼至。此文略作六门。一劫量长短。二佛数多小。三发心先后。四修行次超。五证果权实。六还释本文。 言劫量长短者。昔云六十四劫名为贤劫。以火水等六十四数名最大劫。故后诸师多作此说以佛为贤劫量。谓千佛具出为贤劫量。诸佛出生无决定故奘师云。二十住劫名为贤劫。印度诸师皆作此说。更无诤论。然智度论第九卷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出世。谓初劫毗婆尸佛出。第三十二劫二佛出。一名尸弃。二名鞞怒婆附。第九十一劫千佛出。谓劫初四佛出。一名迦罗鸠餐陀。二名迦那含牟尼。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及世施设。说二十住中前五劫后十劫佛不出。唯中间五劫佛出者。皆据随转理门说。既据不同。故不相违。不尔便违智度论云。无量岁时有佛出世。名阿弥陀。又婆罗门传云。此今此中劫虽小乘宗名第九劫。而依大乘有二十住劫中初故。故今大乘云。拘留孙等四佛皆出初劫。所余诸佛出后十九劫。又瑜伽论云。初后二劫。亦增减故。故知非唯减时佛出。增时佛出亦无违义。由此义故。前十劫出九百九十九佛。后十劫独出楼至佛。若作此解。善顺金刚力士经云。楼至最后成佛而寿半劫。与九百九十九佛所度等无有差别。三说中后解为胜。不尔如何智度论云。净居天子见劫成时莲华。而知贤劫有千佛。又菩萨处胎经云。梵王过贤劫已。其命乃尽。此贤劫既二十中劫。应例过未二劫。亦二十中劫。此即应说成二十劫。名庄严劫坏。二十劫名星宿劫。谓成坏时既有众生佛可教化故。 第二佛出生多小者。贤劫佛出诸教不同。谓贤愚经云。过去久远时有佛号无量精进。时有国王名华德。其王有千子。即是贤劫中千佛也。金刚力士经云。昔有转轮王。王有千子。各发菩提心愿求作佛。解云。是盖华德王也。药上药王经亦同此说。悲华经云。半贤劫中一千四菩萨成无上觉。楼至如来后劫说法度人。是故彼经第六卷云。宝海梵志白宝藏佛言。未来世贤劫中有几佛出世。佛云。半贤劫有千四佛出世也。宝海白言世尊。贤劫诸佛般涅槃已。最后妙音龙成无上觉。名那罗延缘药。于半劫出生。诸佛般涅槃。正法已灭。然后我当成无上觉。如千四佛所得寿命。声闻弟子亦复如是。等无差别。设我般涅槃后。正法贤劫一时灭尽矣。宝藏佛言。汝于来世。过一恒河沙等无数劫。入第二恒河沙无数劫。后分贤劫一千四佛成无上觉。汝当得奉施饮食。成无上觉。号楼至。寿命半劫。声闻弟子与千四佛无差别。解云。以此文证。明知贤劫有千五佛。问何故余经多说贤劫千佛。而悲华经说千五佛。答有说见机不同。有说。余经曰千佛者就大数。如妙高山量。今云。理实贤劫有千五佛。而前三经谈发心同时次第成佛故。唯千佛耳。谓金对力士经。千子各发心故。问贤愚经云。从迦诺加忖陀佛。至第九百九十九佛。共生一大劫。第千楼至佛独出一劫。又楼炭经亦尔。彼经云一大劫。以何为量。答有说八十劫为一大劫。谓成空四十劫佛不出。而相从名一劫。问所以得知坏劫佛出答悲华经云。楼至佛般涅槃后正法贤劫一时灭尽。既言正法贤劫一时灭。故知坏劫佛出。有说不然。诸论劫减时佛出故。成坏二劫皆无减位。故应说住二十劫名一大劫。有说亦然。谓若言减时佛出论为证者。既彼论减百年后佛不出。若尔楼至佛二十劫住。应说九百九十九佛住世时量等彼增减为一劫半劫量。是故楼至亦半劫。以等诸佛寿故。问何得知诸佛出世唯半劫量。答虽定文无。而例唯应然。又解。前诸佛出初十劫。最后楼至出第十一劫。至后九劫皆是楼至遗法所被。若作是说。十劫名一劫。对此后十劫且说半劫。义亦无失。 第三发心先后者。问释迦与弥勒谁先发心耶。答弥勒先释迦后。是故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四十劫已释迦乃发心。又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发意先我前四十二劫。我其后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成正觉。又佛本行经言。昔有如来。号曰善思。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弥勒菩萨在于我前。四十余劫。发菩提心。然后我发道心。昔有佛名示海幢如来。我于彼佛国王。名曰牢山。初发心。是等诸经。皆弥勒先发心。释迦后发心。问若尔何故智度论佛叹精进云。释迦牟尼佛与弥勒等诸菩萨。同时发心。释迦牟尼精进力超越九劫。答此二菩萨发心有二。一者决定。二者不决定。不决定者。同时发心。若决定心自有前后。若尽道理论。应作是说。弥勒菩萨发决定心。四十余劫。然后释迦乃发决定心。然精进力故。超四十余劫。同在一劫。先证菩提。是故十住毗婆娑云。或有先发不同心后发决定心。如释迦菩萨等。此即释迦菩萨。因释迦佛发决定心。弥勒菩萨。因弥勒佛发决定心。问释迦菩萨。因释迦佛发心不疑。何以故得弥勒发心因弥勒佛。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云。佛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一时佛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经行林中。弥勒菩萨。金色相好。放银光明。黄金挍饰。如白银山。来至佛所。结发梵志五百人等。遥见弥勒。五体投地。白佛请问。弥勒光明乃与佛等。于何佛所。初发道心。佛告梵志。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生诘难而不能屈伏。便发信心。而发愿言。愿持彼佛所说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尔时梵志入山谷。满八千岁。乞食诵经。时灾星横流。洪水不止。不得乞食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菟。有一菟王母子。见仙无食。而作是言。仙人为法不食多日。法山将崩。法海将竭。我今为法不应惜命。便告诸菟。诸行无常。众生爱身。未曾为法。而说颂曰。 若有畜生类  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  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  生处常值佛 信法不疑惑  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无上乐 告诸菟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随喜。我从多劫。三毒所使。为鸟兽形虚受生死。语其子言。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然正念三宝。子闻母告。白母言。若为法供养者。我亦愿乐随母火中入矣。菩萨舍身时。天地振动。天雨华。持用供养。肉熟后。诸树神白仙人言。菟王母子。为供法故身投火中。今肉已熟。汝必可食。仙闻神语。悲不能对。而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悲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作此语已。自投火坑。与菟并命。地动天振。神力故树放光。金色白光曜照千国土。众生见光寻来至。见仙与菟俱火中死。及得所说偈并佛经已。持还上王。王宣令皆发大菩提心。佛告梵志。时菟王者今我身是。其菟儿者罗睺罗是。诵经仙人今弥勒是。五百菟者大迦叶等五百人是。山树神者舍利弗目连等二百五十人是。时千国王者今跋陀波罗等千菩萨是。彼国众生得闻经者。贤劫佛所得道者是。以此定知。初逢弥勒佛。发决定心。故名弥勒。然贤愚经约后位故。说弗沙佛时也。 第四修行次超者。问弥勒先发心。释迦后发心者。何故成佛时释迦先成。答经论不明故相传不定。基师云。释迦四十余劫以后乃发心。然佛本行经第三卷发心供养品云。昔有佛出号曰弗沙。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足。七日七夜赞叹彼佛。佛云是人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见真理佛云。是人过九十三劫当得作佛。毗婆尸佛言。是人过九十劫当得作佛。佛地论第七卷言。事弗沙佛。翘足而叹。故超九劫。涅槃经云。雪山菩萨为半偈舍身超十二劫。金光明经云。萨埵王子投身时超十一劫。又摩纳仙人布发时超八劫。如是等诸超中。若超九劫者。百劫修相好业时。所余超者。皆三僧祇内随应超。若不尔何位更得说超。秦师云。值弗沙佛。七日七夜叹。超九劫者。第三僧祇欲满时。其相好业。唯迳九十一劫得成满。是故诸所处超劫者。皆三大阿僧祇内。总前后超。超四十劫。成果时。与弥勒佛。同在一劫。问何得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后。答准佛本行经云。弗沙佛后有四大劫。初一大劫唯有弗沙佛。与释迦记当来九十四劫作佛。次大劫唯有见真理佛。记言汝当来九十三劫作佛。最后大劫毗婆尸佛记云。汝当来九十一劫成佛。第三大劫。都不生佛。以不授记故。以此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后佛。问若见弗沙佛时在僧祇位。云何得云叹弗沙佛故修相好业中超九劫。答缩时节相融为论也。文备师云。释迦菩萨后乃发心。而逢本师释迦时超十九劫。雪山童子时超十二劫。叹弗沙佛时超九劫。证果时与弥勒在同劫成道。引证会文。皆同秦说也。虽有三说。皆不尽理。谓基师有何失。经俱言身投饥虎前而不言超十一劫故。又摩纳仙人布发时。但言得授记而不言超八劫。是故此二说皆义无可准。尔所超故。唯有虚语也。秦解有何失。且彼言弗沙佛后有四大劫中佛出世。第三劫佛不生。若既如是者。既言只沙佛没亦更逢见真理佛。云何可说弗沙佛是第三僧祇最后佛。最后佛语。必表更无后故。又藏论云。毗婆尸佛百大劫始佛。后说弗沙佛故。明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后佛非也。备师何失。经但云逢本师释迦发种种愿。而未曾说超十九劫。是故唯有虚语也。又总难诸师解有二失。一宗趣乘别失。谓诸师皆言。叹弗沙佛故超修相好业百大劫故。是小乘经说。三僧祇后。更百劫修相好业。而大乘必无此义。若不尔便违智度论广破百劫修相好业故。又优婆塞戒经云。始从燃灯佛终至迦叶名第三僧祇满故。既尔云何与小乘其同。二圣教不通失。谓寻拾诸经。释迦超劫。非唯三四时。故增一经第三十一云。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觉。我以精进力超越成佛。智光仙人经云。我为求法不惜身命投于火坑以身供养故。便得超九百万亿劫生死罪。弥勒先成佛道。如是等诸经。皆说释迦由精进力超多劫。先于弥勒。得成正觉。若如前三说。云何唯超三十劫二菩萨在一劫成道。是故今更作一解。谓释迦发心。后于弥勒其过四十余劫。若不尔释迦以精进力超多劫故。庄严劫中。应成菩提。然佛本行经云。三十劫者约大劫数。若兼小劫通此故。弥勒所问经等。诸小劫积数为语故说四十二劫。二劫即应小劫故。起塔因缘经身投饥虎越九劫。增一经超三十劫。智光经大集经悲华经等都无劫数。不可辄定。待慈氏身可决疑也。谓诸经由精进力超多劫故。离不通圣教失。叹弗沙佛超第三劫行故。无不别宗趣失也。大圣善权应机非一。不可如言取义为定量。是故悲华经第一云。弥勒。汝于过去十大劫。若欲成无上菩提者。汝速成无上菩提。入无余涅槃。弥勒。汝久住生死以本愿故。所以不成以待时。弥勒所问经云。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一净国土。二护国土。三净一切。四护一切。弥勒求佛时以此四事故不取佛。佛地论云。是故如来底沙佛时曾与慈氏同为弟子。佛观释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有情善根后熟。又观慈氏因行先满。释迦后满。遂于一处。入火光定令释迦见。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颂赞叹。令超慈氏在前成佛。问弥勒真身已成佛不。答昔来有二说。一云未成真佛。是金刚心菩萨。一云真身已成佛久。而示现故始成佛。是故十住断结经之第八云。从此去东八十亿恒河沙。有佛世界名寂漠。其世界中。有百亿佛。百亿佛语云。娑婆世界化物甚难。捉竿先捉先去化物。尔时次第捉竿。其释迦次弥勒次远吉如来次师子如来等。后说为胜。问释迦乃弥勒先已成佛既知。未知二菩萨真身谁先成佛。答十住断结经云弥勒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正觉。吾身习行在其后。以此文证。弥勒先成。释迦后成。然法华经云。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者。二佛真身共自有久近。思可通。 第六释本文者。虽见光及华瑞。或有未达旨者故。略化佛唱。化佛唱者。既此文为序说故。故真佛正说为渐门。是中有千菩萨者。显未来贤劫佛。谓弥勒等现居故。有义。是中者则阎浮提中。今云不然。对星宿劫故。拘留孙者梵音。此云金仙。谓修因时金色仙人故。此佛时人寿四千岁。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今观佛三昧经云。拘留孙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由旬。遍身光五十由旬也。楼至者语。此云啼泣。泣因如金刚力士经是讹。奘师云梵音胡卢支。此云父爱。谓作小子其父偏所爱故。今且举初。后二佛。广说如贤劫经。问四佛已过。云何得言今于此有千菩萨。答今通贤劫始终成佛。故不违也。问若尔何故放光经云弥勒是未来佛。答贤劫内时长。前后相望。名为未来。而非星宿劫未来。 经曰说此语已以下。第二睹相众集。此中三。初别结现相。次别列众集。后总结。是初也。 经曰尊者阿若以下。第二别列集众。此中略作四门。一众类异。二众多小。三众总别。四正列集众。 初中有三对。一新旧类别对。谓庆喜等为旧。曾住只园。非放光所召故。其迦叶等为新。谓住外而以所光召故。二凡圣位异对。谓迦叶等为圣众。其诸天龙等为凡众故。三机影类别对。谓文殊等为影向众。其迦叶等为当机众。当机者。由说始知弥勒死生事故。集向众为显法胜故。集机众为显法益故。 第二辨众多小。亦有三对。一声闻菩萨对。谓声闻多。以有七千故。菩萨小。以有五百十六人故。二在家出家对。谓声闻众中出家少。以有二千故。在家多。有五千故。菩萨众中在家小。有十六人故。出家多。以五百故。三信男信女对。谓信男多。以四千五百六人故。信女小。以三千人故。 第三辨总别者。有二对。一凡圣总别对。谓凡众名总。唯云天等不表名故。圣众名别。别名故。二主伴总别对。谓圣众中迦叶等名别。别名列故。眷属名总。总表数故。有义。光所召新旧众皆尽。今不然。如下文十方菩萨非此所列故。 第四正列集众。众类虽有十三众。略分为三。初声闻众。次菩萨众。后常流众。初中二。初出家。后在家。初中亦二。初比丘。后比丘尼众。如是次第有何义者。即有四对。一圣凡次第。谓声闻菩萨。圣故在前。天龙等凡故后。二近远次第。谓声闻近故前。菩萨远故后。三上下次第。道即上。俗即下。四胜劣次第。道中僧名胜。尼名劣故。言阿若憍陈者古语。今云阿若多。此反解。古云了本际。或云解无智。今婆罗门姓。憍陈名也。悉达太子逾城后。栖山隐谷。忘身求法。尔时父净饭王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又云马胜。二拔提。三摩诃男。又命舅氏二人。一憍陈如。二十力迦叶。王曰我子舍家修故。孤游山野。汝等要随知所止处。时五人受命期出要曰。夫修道者勤苦欲证乐果乎。舅氏曰要乐为道。三家族曰勤苦为道。二三交诤以明太子。尔时太子为伏外道日食五麻麦以支身。二舅氏曰。太子所行非正道。即舍而远去之。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即解苦行非真理。更受乳糜而证果矣。三家族曰。功垂欲成而今退苦行。其不宜亦非。太子浴尼连河。坐菩提树。成正觉已。号称天人师。思察应度。唯郁头蓝证非想定堪受妙法。尔时空天曰彼命终已迳七日。如来叹曰惜或斯何。更改观察矣。有阿蓝迦。证无所有处定。可受其理。时又诸天曰。彼已终迳五日。如来再叹曰。愍哉薄祐。又更谛观。谁应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即往趣矣。五人遥见。互相谓曰。太子彼来。是岁月久而都无果证。宜我等徒各默然勿起迎礼。如来近矣。威神所逼故五人忘制各起礼。即闻法得道。问如是五人得道次第云何。答五人律云俱邻初悟之。頞鞞及十力迦叶次悟之。拔提摩诃男二人后悟之。言俱邻者即陈如。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饮光。文殊问经翻为大龟。大目健连者讹。今梵音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谓在山常采菉豆故。菉豆者绿豆也。舍利弗者。梵音云奢利弗呾罗。弗呾罗者此云子。奢利弗者此云春莺。亦曰鹙。今百舌鸟也。言尊者之德可重故。言眷属者即亲属。十二由经云。初成道第二年为五人说法。第三年化迦叶兄弟三人。第五年度身子目连也。分别功德论云。佛法最大者谓陈如。最小者须跋陀即过去兄弟六人也。摩诃波阇以下。第二尼众。梵云摩诃钵剌阇钵底。此云摩诃者反大。钵剌阇反生。钵底者反主。谓佛母摩耶死。而其佛小母。命迁生主故。故称姨母。古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皆讹也。比丘者有五义。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持戒。四净命。五破恶。尼者女声。梵云苾刍尼。然比丘尼者皆讹。 经曰须达长者以下。第二列在家众。优婆塞者讹。今云邬婆索迦。此云邬婆者近也。迦者事也。素者男声也。优婆塞此云清信男者讹也。毗舍佉者此云黑鹿。谓因儿得号。母者女声。优婆夷此云净信女。此亦讹。今云邬婆私迦。此云近也。 经曰复有菩萨以下。第二列菩萨众。菩萨者乘中通号。然加摩诃萨者为简二乘故。谓菩萨有大慈悲德故。跋陀波罗者梵具。云波罗者反护也。跋陀者反贤。即王舍城在家菩萨中最上。有说。此云十六者。大国中各有一菩萨故。今说不然。一国中多菩萨有故。谓无尽意菩萨问菩提经云。同智菩萨等十六菩萨。跋陀为上首。此经及法华经论等。跋陀等十六菩萨。何故列不同者。在家菩萨威仪不定。故别。别列也。文殊师利者是出家菩萨。今云梵音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鸯掘摩罗经云。是北方常喜世界中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也。迹履因位。绍灌顶位。故名法王子。药师经云。曼殊室利童子。故似在家。然不违之。号假施设。不必如义故。 经曰天龙以下。第三列常流众。言天龙者。一云一龙二天。今云常流众者即八部众。谓一天二龙三药叉四揵达缚五阿素落六揭路荼七紧那落八摩呼洛伽。 经曰一切大众以下。第三总结。一者尽际辞。切者普遍云。谓十三众类非一故。云一切也。 经曰尔时世尊出广以下。第二辨演法获利。此中三。初现相。次说法。后得利。是初也。世尊者即释迦如来。出舌者。表授弥勒记。济度有缘类不妄语也。放千光明者。表小千界各有化佛。破众生暗故。各有千色者。表中千界各有千佛也。有无量佛者。表大千界当来时有百亿弥勒一时生也。 经曰是诸化佛以下。第二说法。此中二。初重化佛说法。二应佛说法即释迦也。是初也。清净者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现行故。或初地以上证性净理。伏诸惑故。言甚深者。圆得分得。如次得故。不可思议者妙义。超分别心绝言说道故。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义作四门。一释名。二辨体。三问答。四释本文。 言释名者。即念慧等能总合众德。识明达记不忘。以略含广。名总持。 第二辨体者。昔来三解。有说以定为体。谓智度论云。定得智火能持故。有说念为体。彼论云。念力故持令不失。有说以慧为体。彼论云。若菩萨心中名般若。声闻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罗尼。今以念定慧为体。谓喻伽论云。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此中景法师云初三唯后智为体。后一正体智为体。今云法义二以念慧为体。咒一种以自在定为体。谓定力令有神验故。忍一种以慧为体。谓无分别智能忍无生理故。 […]

Continue reading →